第六百六十四章 飞船才是主体业务(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所以在研发人才的招聘上,对生物医学研究所来说,根本完全算不上是问题, 好多的顶尖生物学人才,打破头都希望进入研究所,更不用说是赵奕实验室了。
  因为奕星公司有很多事物要处理,赵奕只在实验室待了一个下午,处理了一些工作,随后就迅速返回了郑阳。
  从首都返回以后,连家门都没迈进一步,他就马不停蹄的去了奕星公司。
  火星探索任务是非常成功的,但任务已经结束,可以说是告一段落了,对于奕星公司来说,更重要的是,顶层针对最新科技开放的调整。
  首先是聚能卫星独立组建公司,对未来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也许一年、两年以后,奕星无限动力公司,就无法在垄断光能传输技术,也就意味着他们必须要加快软件方面的研发,同时,增大汽车的市场占有率,以便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
  当然了。
  哪怕是到了一年、两年后,无限动力汽车也不可能有竞争对手,因为聚能卫星的数量是有限的,传输太阳能也是有点的,远远满足不了国际市场,即便是开放传输太阳能,也会用在航天、卫星、飞船等领域,不太可能快速开放给其他汽车企业,但不管怎么说,竞争还是有可能出现的,作为一家企业来说,就必须要具有紧迫感。
  另外,就是太空航路开放给其他国家机构的问题。
  虽然暂时只准备单独进行谈判,即便是有订单也非常的少,但奕星公司必须要有所准备。
  太空航路开放,进行市场化运营,对奕星公司是非常有利的,因为z波卫星是奕星公司制造的,即便归属权是国家,也不是航天局,他们和航天局享有同等权利。
  比如,有机构借用太空航路支付了一亿人民币,奕星公司就能分到至少四千万人民币以上。
  这笔钱还等于是平白多起来的,因为z波卫星挂在太空中,不使用以后一直维持传输太阳能的消耗。
  站在奕星公司的角度,肯定会希望彻底开放太空航路,进入到市场化运营,以此还能增加公司的影响力。
  “未来,太空航路是非常重要的。”
  卫星部门负责人梁丽华总结说道,“我们所发射的航道卫星,现在的采购成本在二十亿左右,再加上发射成本、专利以及传输太阳能的消耗,成本总计在三十亿上下。”
  “这种卫星理论上,能够使用超过五百次,服役时间超过三十年,而我们的使用频率非常低,到现在只使用过两次,可以说是直接亏损的。”
  “如果能开放太空航路,就会有其他机构使用航路,并支付相关费用,每一次的费用,至少也在三亿人民币以上,甚至会更多,我们每一次最少能分到一亿以上。”
  “只要其他机构使用超过二十次,我们就能收回成本。”
  “所以我认为,现有的趋势下,我们需要制定其他的发射计划,尤其是环绕地球的轨道,必须要有至少三座以上的航道卫星。”
  梁丽华说出了自己的建议,参与会议的其他人也开始讨论起来。
  赵奕没有针对性的发言,公司类似的战略问题,都是大家一起进行讨论的,除非是有新的科技出现,他才会去主动做决策。
  显然。
  制定航道卫星的发射计划,目的是着眼未来,等于是先一步垄断了地球向外的航道。
  如果太空中挂着三座高功率的z波卫星,并且都属于奕星公司所有,显然国家层面或者其他国内机构,就不可能再发射新的卫星。
  其他机构想要使用,也只能选择奕星公司的卫星。
  这等于是垄断。
  不过针对自己所研究的最新科技,垄断一段时间也没什么,根本不需要放在心上。
  另外,卫星的归属权是属于国家的,奕星公司也同样是国-有公司,一定程度上,等同于是为了国家创造利益,并带动经济发展。
  在未来的太空领域竞争中,奕星公司掌握了主动权,而航道其实是一个新的市场。
  想要理解航道的利益点,其实也是非常容易的,太空航道也等于是路,奕星公司修好了路,其他车辆使用肯定是要收费的。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