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夸张地类比一下,此事便相当于圣旨急令某地方官即日赈灾放粮三千石,但此官因私情拖到了十日后才赈灾,放粮也少放了一千石,陛下知道了不生气才怪呢。
  “龙王晚了一个时辰下雨,又少下了个零头,转头就去卦铺打砸了一通,趾高气扬地让袁守诚速速离去。”
  “袁守诚不仅不害怕,反倒冷笑着拆穿了龙王的身份,说他违背了玉帝的旨意,犯了天条,已有死罪。”
  “死罪?”赵匡胤面露不忍,“若真如明女郎所言,只是克扣了零头,直接判他死罪也有些太过了。水至清则无鱼,若无严重后果,至多之后不将要事交于他也便罢了,何必取他性命?”
  朱元璋大悦:“就该治他个死罪!这种连明旨都敢偷工减料的臣子最是可恶的,要换朕做这个玉帝,定要扒了他的龙皮,抽了他的龙筋,以解心头之恨。”
  朱元璋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和“哪吒”达成了共识。
  哪吒的形象在晋代便已出现,但他闹海的故事要等到宋元才开始萌芽。
  初版宗教意义过于浓厚,并未被民间广泛了解,一直到《封神演义》将其与道教神仙故事相结合,这一故事才在文学领域传播开来。
  可惜此书比《西游记》的出现还要更靠后一些,想来朱元璋是无缘得见了。
  “谁料这龙王能屈能伸,软硬兼施又求袁守诚救他,袁守诚也没招啊,就让他去找唐太宗,因为明天要斩龙王之人,就是唐王驾下的丞相魏徵。”
  李世民和魏徵都虎躯一震,对视间茫然又震惊。
  赵匡胤刚才还觉得这龙王不该死,如今唐太宗出场,他又代入了李世民的角色:总觉得这愚蠢的龙王是个大麻烦。
  朱元璋则心生疑窦:“这死罪不会落不到实处吧?”
  他刚刚可听见了,这龙王是要给整个长安城下雨。
  龙眼里是克扣了个零头,但落到每一亩地上,说不定就是丰收和干旱的区别。
  和那些贪官一样,死不足惜。
  “这里也有一点小小的bug,虽然开国二代皇帝的庙号一般都是太宗,但李世民这个时候还活着呢,旁白称他为‘太宗’合理,但袁守诚就直接称呼他为‘唐太宗’就不太合乎情理了。”
  “这里就不得不提及,泾河龙王与唐太宗的渊源了。”
  “武德元年,李世民在浅水原击败了薛仁杲,夺取了陇西。此战之胜,是因为李世民采用了后发制人、疲敌制胜、坚壁不出、穷追猛打的战斗策略,但对于不通兵法的普通人而言,还是‘秦王身负龙气,得泾水龙神出水襄助’的说法更好理解一些。”
  “这条通体雪白的长龙还被李世民封为了泾水龙王,敕赐了一串非常长的封号,修建了龙王祠,以供后人祭拜。”
  李世民被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说法震惊到瞠目结舌:
  那一战打得确实格外艰难。
  作为本朝开国后的第一场大战,按理来说要打出一个开门红才好,但偏偏初战之时自己身患疟疾,无法亲自指挥,刘文静和殷开山仗着人多、不加防备,将他的告诫抛之脑后。
  薛举秘密进袭后方,我军不敌,大败而归。
  好在后来薛举因病去世,再战对上的便是他的儿子薛仁杲了。
  李世民可以毫不自夸地讲:此战能够反败为胜,完全归功于自己过人的军事能力。因此就算被夸身负龙气,也感觉有些憋屈。
  第100章 梦斩龙王,太后懿旨 李勣,就是在废王……
  “当然了, 这只是记载于《五龙庙记》中的一则民间传说,并未在正史中出现过,up主合理猜测, 吴承恩选择泾河龙王来当这个被斩的倒霉蛋, 与这则传说有很大关系。”
  “《西游记》和正史的第二点不同,肯定就落在刚刚提到的李世民和魏徵身上了。”
  “大家都知道,唐朝是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就相当于秦汉时的宰相。历史上, 魏徵此时正在门下省担任侍中, 确实可以称之为丞相。”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