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文继母养儿日常 第127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句里头有个典故,杨学士也就是杨徽之,据说他自幼勤奋苦学,拜了江南诗赋名家江为、江文蔚为师,不知倦怠地努力之下,最终和这二人齐名。
  宋太宗就很欣赏杨徽之的诗,特地挑选了其中十联写于屏风,传为一代佳话。
  说起来好像是很简单的事儿,但要在看过的那么些诗和文章里头想这么两句话的出处,就已经让穆二胖发了一头的汗,时间也又过去了半个时辰。
  前后两句的出处弄明白了,穆二胖还是觉得两句诗关联并不大,不过截搭题素来都是有些牵强附会的。时下更有文人指责这种题目前言不搭后语,强行制造难度。
  穆二胖选了赞颂读书、赞颂书香门第的主旨来写,另外还要把这诗题里头的截去的东西补充进去,提一提杨学士等。
  他自己就是因为走上了读书路,而脱胎换骨,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人,写起这样的题目来,自然也算是得心应手。
  他写诗素来是成形快,推敲慢,因此在稿纸上写好之后,反复推敲了一番,时间已经来到了下午晌——距离交卷的酉时大概还有半个时辰的时间。
  此时考场里头一个先交卷的还未出现,显然大家都被最后一题难的不轻。
  在准备进行最后的誊抄之前,穆二胖又把所有完整的诗文默念了一遍。
  “过客不须频问姓,读书声里是吾家……谁似金华杨学士,十联诗在御屏风。”
  他总觉得好像在哪里看到过这种不在一首诗里头的搭配。
  没错,是看到,而不是恰好一起读到过。
  他最近看的有什么呢?除了沈翠给的两本市面上难以寻摸的诗文集,就是刘学政的相关资料了。
  卫恕和崔斐真的是出了狠力气,前头是搜集了刘学政的所著诗文,后头甚至连他的籍贯都打听了出来。
  刘学政出自一个叫琵琶岗村的地方。那村庄七成以上的原村名姓萧,后来又有刘姓迁入,是这二姓百姓共同生活的家园。
  崔斐更是借着崔家的关系,找到了刘学政同乡货郎,让他们写一些他们那里特有的东西——这种带有故乡情结的东西,很容易成为诗题,且外地人一般都不知道。
  可惜的是那货郎为难道:“我自幼没读过什么书,虽在外头走南闯北讨生活,但也只认了几个数儿……”
  崔斐自然不会强逼着他写字,就让他口述。
  货郎还是为难,“我们那小村子啥特产也没有,就是最普通的村子,地形酷似‘琵琶’而得名,村里就该一些屋舍、巷道、小河大树……若说有什么不同,大概就是我们萧氏与刘氏的宗祠合二为一,建得比别的村子里好些。”
  但崔斐给的好处实在丰厚,光这几句话,肯定得不了银钱。货郎舍不下这到嘴边的好处,便说自己画画还挺好的,而且记忆力也比一般人强很多,能把那小村庄里头所有记得的东西都画一遍。
  反正他想着那小村子拢共就这么点东西,都在这里了,想看啥你们自己看吧!
  那货郎不识字,走南闯北这些年,就是靠一手还算可以的画技和家里报平安,画的也挺像那么回事,画了屋舍、小河、巷道,和他说同旁处不同的祠堂门脸——祠堂里头肯定是不能画给外人看的。
  看他也算是出尽全力,所以崔斐还是把许诺的银钱给了对方,把那几幅画带回了书院。
  等等,祠堂?!
  穆二胖闭着眼睛用力地回忆了一番,他记得那萧、刘二家合并的祠堂前有几条跟自家书院里头差不多的竖匾。
  货郎不识字,但那祠堂他自小看到大,竖匾上的对联也是记忆深刻,就把那些字‘画’了好几个上去。
  当然他是靠着画图记忆法,所以字形歪七扭八,只是勉强可以辨认。但赫然就是这诗题里的几句了!
  敢情这诗题的出处在这里!
  那诗文就不只是要鼓励读书人勤学好问和赞扬书香门第,还得称颂一下这琵琶岗村呢!
  也得亏眼下时间还早,他这诗文还能再删增微调一下,穆二胖按着平仄的规律,把诗文里头用来寄情的东西替换成了琵琶,借指刘学政的家乡。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