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节(2 / 4)
张九龄返回旅居之后,当即秉烛将此诗默写而出,并冠名为《望月怀远》。数月后,张说与贺知章辗转看到此诗,张说赞道:“贺兄,九龄遭此际遇,其诗风也大为改观哩。你瞧此诗,写得轻缣素练,和雅清淡,实在轻逸得很呀。”
贺知章微微一笑,揶揄道:“九龄性格恬淡,其遇事之后往往能够看开,诗风也就为之变得飘逸。然道济你呢?你遭此大难,犹干进之心难失,诗风就少了一分灵动了。”
张说与贺知章实为老友,贺知章如此说话,实讽张说仕宦之心难消。张说闻言也不恼火,哈哈一笑即作罢。
转眼秋去冬来,时辰飞逝而去。春节过后,李隆基终于不耐其烦,下诏令张说致仕回家,崔隐甫免官回家侍母,宇文融出为魏州刺史。
一场明争暗斗以如此结果暂时收场。
宋璟任西京留守数年,一直待在洛阳。此次李隆基入东都巡视,他少不得要鞍前马后侍驾。他年龄毕竟大了,如此忙累几日,脸上的疲惫尽显。李隆基见状,嘱他先回府歇息,并说要与他单独叙话。
这日阳光明媚,春风拂面。李隆基令人在积善坊旧宅中的后园中摆上案子和胡床,再邀宋璟前来喝茶叙话。
后园内绿树成荫,粗壮的柳树将倒垂柳叶儿拂向洛水奔腾的水面。在此饮茶,可以观看洛水两岸绝佳的风景,且周围绝无喧闹之声,唯有蝉鸣以及水声为伴。
所谓胡床,即是后世所称的椅子。人坐其上既有扶手相撑,可以半坐半躺,较之方凳要舒服得多。宋璟入园后看到两张胡床相对而设,急忙说道:“臣在圣上面前,不敢如此无礼。还是赐臣一张几凳,侧坐一边吧。”
李隆基道:“今日唤你前来,即是饮茶叙话,如此相对而坐,叙话最为方便。此间又非殿堂,就不要拘于那些虚礼了。”
宋璟只好相谢就座。
李隆基示意宋璟取盏饮茶,其边饮边问道:“宋卿,你能识此茶何名吗?”
宋璟饮了一口细品,唯觉茶味清香,却不知此茶何名。
李隆基道:“朕幼时居住此宅,最爱从下面洛水中取水,然后以水烹此茶。此茶产于峡州(今名宜昌),名曰碧涧,茶烹成后汁水碧绿,清香扑鼻,知道其中的诀窍吗?”
宋璟更是不知。
李隆基得意地说道:“人们饮茶之时偏爱加盐,此洛水味甜,万万不敢加盐。此茶水清香馥郁,其诀窍说来简单,无非不加盐而已。”
宋璟闻言心中不禁慨叹,皇帝那时居此宅时不过六七岁年龄,竟然已解茶道,看来实在聪颖得紧。其长大之后,身边渐渐聚集一帮京城浮浪少年,估计皇帝少年之时极为有趣,由此人气渐高。
宋璟知道,皇帝唤来饮茶并非简单叙话,他定有要紧话说。他们闲话片刻,李隆基果然将话题扯到了正题上。
李隆基叹道:“自封禅之后,宋公一直居于洛阳,让朕有些空落落之感。每遇要紧事儿,眼前无人可以问询,实为憾事啊。嗯,你这东都留守就不要做了,此次就随朕返回长安吧。”
此为皇帝之旨,宋璟唯有答应。
李隆基又问道:“最近朝中重臣变化颇大,宋公如何看?”
宋璟说道:“陛下将张说罢相,臣衷心赞成。唉,此次封禅之后,张说照顾自己的亲戚与亲信,竟然不遮不挡,胆子实在太大了。哼,他将女婿升为五品官,这样龌龊之事,也只有张说能做得出来。”
李隆基知道宋璟向来瞧不上张说,就在那里微笑听言。
宋璟继续自顾自说道:“不过御史台奏闻张说有谋反之心,此事有些太过了。臣明白张说的禀性,他于大节处尚能把持,唯小节有亏。”
李隆基当然明白张说的禀性,否则也不会如此处置了。
宋璟又道:“臣在东都,难识圣上深意。张说既罢中书令之职,陛下为何还将此职空悬,为何不让源乾曜继之呢?”
李隆基叹道:“源乾曜与张嘉贞大致相当,他们办事勤谨,绝不会出格;然中书令一职,所居之人须有前瞻眼光,且能善掌时事屡有创意,源乾曜在此节上略逊,朕由此犹豫。宋公,你有人可以荐于我吗?”
“陛下择人甚严,且开元以来频换宰相,则宰相一职难以久任,臣现在一时想不到人选。”
“嗯,莫非宋公责朕使宰相任期太短吗?”
宋璟摇头道:“陛下在任期内给予宰相莫大的权力,使其能将聪明才智用于政事上,于国大有裨益。然人之性情往往容易懈怠,且易结党,则宰相不宜久任。”宋璟说到这里,脑中忽然晃过一人,遂说道,“陛下欲让荐人,臣现在想起了一人。” ↑返回顶部↑
贺知章微微一笑,揶揄道:“九龄性格恬淡,其遇事之后往往能够看开,诗风也就为之变得飘逸。然道济你呢?你遭此大难,犹干进之心难失,诗风就少了一分灵动了。”
张说与贺知章实为老友,贺知章如此说话,实讽张说仕宦之心难消。张说闻言也不恼火,哈哈一笑即作罢。
转眼秋去冬来,时辰飞逝而去。春节过后,李隆基终于不耐其烦,下诏令张说致仕回家,崔隐甫免官回家侍母,宇文融出为魏州刺史。
一场明争暗斗以如此结果暂时收场。
宋璟任西京留守数年,一直待在洛阳。此次李隆基入东都巡视,他少不得要鞍前马后侍驾。他年龄毕竟大了,如此忙累几日,脸上的疲惫尽显。李隆基见状,嘱他先回府歇息,并说要与他单独叙话。
这日阳光明媚,春风拂面。李隆基令人在积善坊旧宅中的后园中摆上案子和胡床,再邀宋璟前来喝茶叙话。
后园内绿树成荫,粗壮的柳树将倒垂柳叶儿拂向洛水奔腾的水面。在此饮茶,可以观看洛水两岸绝佳的风景,且周围绝无喧闹之声,唯有蝉鸣以及水声为伴。
所谓胡床,即是后世所称的椅子。人坐其上既有扶手相撑,可以半坐半躺,较之方凳要舒服得多。宋璟入园后看到两张胡床相对而设,急忙说道:“臣在圣上面前,不敢如此无礼。还是赐臣一张几凳,侧坐一边吧。”
李隆基道:“今日唤你前来,即是饮茶叙话,如此相对而坐,叙话最为方便。此间又非殿堂,就不要拘于那些虚礼了。”
宋璟只好相谢就座。
李隆基示意宋璟取盏饮茶,其边饮边问道:“宋卿,你能识此茶何名吗?”
宋璟饮了一口细品,唯觉茶味清香,却不知此茶何名。
李隆基道:“朕幼时居住此宅,最爱从下面洛水中取水,然后以水烹此茶。此茶产于峡州(今名宜昌),名曰碧涧,茶烹成后汁水碧绿,清香扑鼻,知道其中的诀窍吗?”
宋璟更是不知。
李隆基得意地说道:“人们饮茶之时偏爱加盐,此洛水味甜,万万不敢加盐。此茶水清香馥郁,其诀窍说来简单,无非不加盐而已。”
宋璟闻言心中不禁慨叹,皇帝那时居此宅时不过六七岁年龄,竟然已解茶道,看来实在聪颖得紧。其长大之后,身边渐渐聚集一帮京城浮浪少年,估计皇帝少年之时极为有趣,由此人气渐高。
宋璟知道,皇帝唤来饮茶并非简单叙话,他定有要紧话说。他们闲话片刻,李隆基果然将话题扯到了正题上。
李隆基叹道:“自封禅之后,宋公一直居于洛阳,让朕有些空落落之感。每遇要紧事儿,眼前无人可以问询,实为憾事啊。嗯,你这东都留守就不要做了,此次就随朕返回长安吧。”
此为皇帝之旨,宋璟唯有答应。
李隆基又问道:“最近朝中重臣变化颇大,宋公如何看?”
宋璟说道:“陛下将张说罢相,臣衷心赞成。唉,此次封禅之后,张说照顾自己的亲戚与亲信,竟然不遮不挡,胆子实在太大了。哼,他将女婿升为五品官,这样龌龊之事,也只有张说能做得出来。”
李隆基知道宋璟向来瞧不上张说,就在那里微笑听言。
宋璟继续自顾自说道:“不过御史台奏闻张说有谋反之心,此事有些太过了。臣明白张说的禀性,他于大节处尚能把持,唯小节有亏。”
李隆基当然明白张说的禀性,否则也不会如此处置了。
宋璟又道:“臣在东都,难识圣上深意。张说既罢中书令之职,陛下为何还将此职空悬,为何不让源乾曜继之呢?”
李隆基叹道:“源乾曜与张嘉贞大致相当,他们办事勤谨,绝不会出格;然中书令一职,所居之人须有前瞻眼光,且能善掌时事屡有创意,源乾曜在此节上略逊,朕由此犹豫。宋公,你有人可以荐于我吗?”
“陛下择人甚严,且开元以来频换宰相,则宰相一职难以久任,臣现在一时想不到人选。”
“嗯,莫非宋公责朕使宰相任期太短吗?”
宋璟摇头道:“陛下在任期内给予宰相莫大的权力,使其能将聪明才智用于政事上,于国大有裨益。然人之性情往往容易懈怠,且易结党,则宰相不宜久任。”宋璟说到这里,脑中忽然晃过一人,遂说道,“陛下欲让荐人,臣现在想起了一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