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11)(4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说着他情绪激动的指使周俊彤,快点详细的告诉他,贝卢先生买回了多少,被中国人自己卖掉的中国文物!
  第11章
  经历过战乱的国家,文物的流失难免伴随着犯罪分子的偷盗走私,还有收藏者图谋金钱的出售。
  可助理直接将所有来自拍卖行的中国文物,归为中国人自己卖掉的,周俊彤有些难以接受。
  但是,她现在的身份是解说,周围来来往往众多参观者,她想尽量避免钟应和助理大庭广众下发生冲突。
  于是,周俊彤挣扎片刻,绕开《千里江山图》往前走了几步,特地挑选了一件来源清楚的青铜器,继续说道:
  这只笔筒是贝卢先生于1953年在拍卖行购回,应当是宋代铸造的一批简单青铜器。它使用痕迹较重,根据博物馆记载,原主是国内落魄世家子弟,迫于生计,将笔筒、笔洗、笔架等成套宋代青铜器一同出售,用以抵债。
  可惜,周俊彤还没能为这件古董做详细介绍,钟应发出了叹息。
  我见过它。
  他的语气肯定,盯着笔筒上粗糙的篆书静字,不肯挪开视线。
  钟应说:这只笔筒,是沈先生从小用到大的物品。沈家家境殷实,这样的古董数不胜数。在1938年《书斋》杂志的报道上,沈先生曾提笔挥毫,赠《书斋》以文会友四字。
  杂志的配图上,沈先生正好与这只静刻款笔筒一同入镜。
  这怎么可能?
  这回周俊彤没法克制她的惊讶了。
  她赶紧靠近展柜,认真端详那只自己见过无数遍的笔筒。
  我知道上面刻的是篆书静字,但我从不知道这只笔筒和沈先生有关系!
  钟应理解她的错愕,甚至理解博物馆为什么会有类似落魄世家出售抵债的详细记录。
  这很正常。他无奈笑道,难道要贝卢告诉你们
  沈先生不舍得他的离开,所以把从小用到大的笔筒、笔洗、笔架,一起赠予好友了吗?
  相同的说法,用过一次就不新鲜了。
  文人惯用的笔筒,可不是《千里江山图》临摹画那么珍贵的东西。
  如果贝卢真的敢这么说,任何一个翻开博物馆记录的工作人员,都会觉得沈先生奇奇怪怪,物品来源可疑,绝不会认为这是中国人表达友谊的独特方式。
  钟应垂眸看向展柜里无数的文物,一件一件的安静看过去。
  玻璃窗里的介绍标签,有着贝卢博物馆的特色
  每一张介绍必然会写贝卢于某时某地如何取得,给这些展览品增加真实性与合法性。
  周俊彤追着他的脚步,忐忑不安的低声问道:钟先生,其他的展品是不是
  钟应懂周俊彤的意思。
  其他的文物是不是来历也不干净,贝卢是不是全在说谎。
  他看着玻璃后熟悉的中国文物,不敢立刻回答,更无法完全确认。
  但钟应终于知道,为什么师父数次来到这座博物馆参观十弦琴,都不曾带他。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