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节(4 / 4)
朝廷取士的方式是科举, 但有很多时候,某些特殊的人才很难用科举来招揽,他们或是所擅长的东西不在科举系统之中, 或是个人身份已不适合再去参加科举, 又或是自身无心仕宦。而对这些人,朝廷当然也有自己的处理办法。
对前面两种人,会赐给出身和官职。不过, 这种赐给的出身, 只有一个名义, 并不为正统士人所接受。而最后这种, 往往都是天下名士,朝廷自然也不好摆出高姿态, 所以必须要以求贤若渴的姿态,由皇帝亲自下旨征辟。
这种征辟, 对方可以选择接受或是拒绝, 一旦接受, 往往就能得到高官厚禄, 而若是拒绝,皇帝也不会不高兴, 哪朝哪代都有这样的隐士高人, 朝廷自然要彰显自己的气度。甚至英明的帝王非但不会生气,还要隔三差五就下一道诏书。人来了,说明他是盛世英主,让贤士投奔, 不来,也说明他这位君主求贤若渴,成就一段佳话。
而对被征辟的人来说,来自朝廷的征召,当然也是他提升自身名望的好机会。若能连续几次拒绝,那就当真是士林称赞的高德之士了。而大部分人不可能真的对仕宦毫无野心,等到声望积攒得足够了,携着这等威势入朝,就算朝中诸公也要礼让三分,立刻便能够掌握权力。
所以这个过程,通常被称作养望。
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便是东晋谢安。他隐居于会稽郡山阴县东山,与王羲之、许询等同为名士的好友游山玩水,教育子弟,多次拒绝朝廷征辟。直到谢氏族人凋零,而桓温上位,这才接受征召,任征西司马。这就是成语东山再起的来源。
而尚庸既然把一个古文运动弄得轰轰烈烈,又千里迢迢从平城上京,赵定方当然不会相信他只是单纯的前来宣扬自己的学术思想,而对入朝没有半点想法。 ↑返回顶部↑
对前面两种人,会赐给出身和官职。不过, 这种赐给的出身, 只有一个名义, 并不为正统士人所接受。而最后这种, 往往都是天下名士,朝廷自然也不好摆出高姿态, 所以必须要以求贤若渴的姿态,由皇帝亲自下旨征辟。
这种征辟, 对方可以选择接受或是拒绝, 一旦接受, 往往就能得到高官厚禄, 而若是拒绝,皇帝也不会不高兴, 哪朝哪代都有这样的隐士高人, 朝廷自然要彰显自己的气度。甚至英明的帝王非但不会生气,还要隔三差五就下一道诏书。人来了,说明他是盛世英主,让贤士投奔, 不来,也说明他这位君主求贤若渴,成就一段佳话。
而对被征辟的人来说,来自朝廷的征召,当然也是他提升自身名望的好机会。若能连续几次拒绝,那就当真是士林称赞的高德之士了。而大部分人不可能真的对仕宦毫无野心,等到声望积攒得足够了,携着这等威势入朝,就算朝中诸公也要礼让三分,立刻便能够掌握权力。
所以这个过程,通常被称作养望。
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便是东晋谢安。他隐居于会稽郡山阴县东山,与王羲之、许询等同为名士的好友游山玩水,教育子弟,多次拒绝朝廷征辟。直到谢氏族人凋零,而桓温上位,这才接受征召,任征西司马。这就是成语东山再起的来源。
而尚庸既然把一个古文运动弄得轰轰烈烈,又千里迢迢从平城上京,赵定方当然不会相信他只是单纯的前来宣扬自己的学术思想,而对入朝没有半点想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