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七六章 动摇国本的土地改革?(1 / 2)
王绍屏被黄潮生莫名其妙地大吼一声吓了一大跳,过了会儿,才反应过来的问:「这个什么?」此时黄潮生已经在低头沉思,王绍屏也不敢多加催促。只听黄潮生沉思片刻之后,喃喃自语的说:「就是这个!就是这个!原来放出谣言的人就是这么个打算啊!」
王绍屏被黄潮生疯癲的样子吓住,正打算叫医护机器人过来帮他诊断,看看这位特派员受了什么刺激。这时,黄潮生抬头看着王绍屏,然后没头没尾的问:「你知道台湾经济改革一开始最困难的是什么吗?」王绍屏摇摇头,只听黄潮生自问自答的说:「是土地改革!」
黄潮生站了起来,来回踱步地继续说:「要不是我辅导过一名穿越到1949年国府撤退台湾初期的穿越客,我也不会对这件事印象这么深刻。绍屏,我跟你说,在那个国府迁台,政权风雨飘摇的年代,陈诚力主在台湾进行一系列土地改革,在当时许多高官眼里算是『动摇国本』的事,虽然事后证明他对了,为台湾创造经济奇蹟奠下不可磨灭的基础,但当时的过程的确惊心动魄。有人甚至推论二二八事变的成因,和民国36年3月份国府正式通过三七五减租训令有关。毕竟从二五减租到三一减租,再到三七五减租,国府在大陆时期都吵的沸沸扬扬,台湾的大地主更不可能不知道,甚至后来光復后,台湾议会之父林献堂都是因为反对三七五减租和徵收馀粮,与国府当局意见不合,才避居日本。」
「有这么严重吗?我在山东推动二五减租就很顺利。」王绍屏有点疑惑地说。
「那是因为你本身就是大地主,减你自己的租,谁来反对?但是你知道台湾佃农过得有多苦吗?台湾将近六成的经济发展是靠农业,但地少人多,四面环海,老百姓穷到船票都买不起,没办法靠脚投票,只能任人剥削,所以拥有独佔资源的大地主比大陆的地主还嚣张!」黄潮生略显激动的说着。
「不是说日治时代,日本人大力建设台湾,除了二战时期山穷水尽之外,战前老百姓的生活不算过得太差吗?」王绍屏有点疑惑地说,毕竟廿二世纪和日据时代实在相隔太远,许多史料已经烟灭在歷史灰烬之中。
「胡扯!日本人当时为了拉拢地主,默许土地兼併,造成许多大地主。当时很多拥地四甲以上的大地主做的多绝,除了任凭喜好选择承租者之外,对于佃租更是十分苛刻。留存作种以外的收成,几近全数都缴给地主,比大陆地主收百分之五十还过分,台湾佃农三餐想靠米粥温饱都有困难。所以后来陈诚儿子陈履安竞选总统,百多万票大部分来自中南部,听说大部分就是因为感念陈诚强力推动了土地改革,即便知道他不可能当选,还是投票给他,算是还了人情债。」黄潮生更加激动的说着。
「那这和目前四处散播的谣言又有什么关係?」王绍屏不想和黄潮生争辩,因为他对这个时代没有黄潮生清楚,所以乾脆直接询问黄潮生先前的推论是什么。
「我本来还没想到这个谣言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但总觉得这则谣言是打算塑造你强势的形象,尤其是强势改变现状的形象。不然不会提到改变政体,又提到祕密警察。那么,除了日本,在台湾内部,谁最不想见到现状改变呢?」黄潮生又是诱导式的问道。
「地主!」这下子王绍屏反应过来了。
黄潮生兴奋地继续说:「对!日本对地主採取的经济拉拢,又是默许特许经济,比如台北程家就被特许经营茶叶、鳯梨、香蕉、柑橘等水果及蔬菜之输出东北专卖而起家,由纯粹的大地主转为大商贾。你想想,连水果都能拿来专卖了,你看日本人拢络地主的手段有多高段?这些受过日本人好处的不少,即便参与自治运动反对日本总督专断统治的乡绅,也会为了土地改革和你槓上。另外,在传统儒家思想里,歷代明朝皇帝都没一个好东西,不是动輒对大臣廷杖,就是派出东厂、锦衣卫鹰犬迫害忠良。你想想啊,重建明朝、恢復锦衣卫,多有针对性啊!」
「对!只有地主仕绅能读书,读的又是清朝留下来的儒家经典,这还真的是针对我啊!不过,他们又没提土地改革,生哥是怎么联想到的?」王绍屏恍然大悟之际,又有了新疑惑。
听到王绍屏的疑问,黄潮生有点恨铁不成钢的鄙视说:「拜託!你王大少在山东浩浩荡荡地收购土地,大搞土地改革,谁人不知谁人不晓?即便台湾地主地处偏僻,一时搞不清楚,但这场谣言散佈下来,人心惶惶之际,这些地主不会想办法打听你的过往吗?捐献舰队,兴办教育,大办工厂,发展科技,这些都和地主权益无关,能激起地主叛逆之心的唯有土地改革,这不是明摆着的吗?」
王绍屏听后,连连点头:「那现在怎么办?」
黄潮生很肯定地说:「先把重要的地主拢络起来再说,唯有更多的利益才能瓦解他们的联合一致反对。不要露出那种自命清高的表情,水至清则无鱼,你现在是统治者,不是圣人。而且你如果能在在这个时间点,推动土地改革,将会比国府在战后才开始,要有利的多。」
「怎么说?」王绍屏放弃了崇高的道德,反正他收买欧美各国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多几个土绅劣豪也没关係。他现在关心的是,怎么做才最有利。一听到可能比歷史上的国府更轻松,他就迫切想要知道答案。
「战后,经济凋敝,百废待举,要找到有利可图的事业取代佃租不容易。其次,歷经日本人在战争期间的剥削,地主家也没馀粮啊!手中无粮心底就慌,听到要投资,一是没钱,二是心态会更加保守。当然现在全球大萧条也会有影响,但总比战后来得好很多。最主要的,你有钱嘛!白送钱,买合作,那不就容易多了嘛!」黄潮生最后几句,听起来很讽刺,再度惹来王绍屏的白眼。
「钱不是万能,以我对台湾歷史的粗浅的认识,老一辈的台湾人不乏有坚持己见、桀傲不逊的楞头青,要不然清朝也不会被层出不穷的反清復明吓到禁止移民来台,而日本人就不会面对那么多次抗日运动,国府也不用面对二二八了。」王绍屏的白眼没有效果,马上就开起嘲讽模式,囉嗦了几句。
黄潮生不以为意,轻描淡写地说:「哈!那就赶紧过去杀几隻鸡,让其他猴子吓到坐下来好好谈一谈。」眼神却充满了杀意,毕竟他已经辅导过类似的穿越客,对于敬酒不吃吃罚酒,执意要奴役佃农的大地主,绝不会心慈手软。
王、黄二人聊到这里,双方都深感事不宜迟,随即让贾米森推迟了印度之行,一行人搭上飞行母舰,向台湾出发。不过,两人这时完全没料到,台湾北金主凌家、中巨富古家、南霸天岑家,五大家族其中的三家早就已经开始串联。
老实讲,这三大家族并不想武装反抗,因为他们没有军队,只有养些看家护院的武师和枪手。即使他们拥有足够的武力,在看了王氏部队对日军几近屠杀式的战斗,他们也兴不起武力对抗的念头。虽然打不赢,但应付统治者,台湾五大家族都是箇中好手。所以三家会商的目的,就是希望讨论出能够试探王家底线的招数,让自家的家族在改朝换代之际,能够多捞点好处。
那么为什么这三大家族会这么着急出手呢?主要和他们经营的事业有关。
台北凌家因为金矿而暴富,继而经营金店起家,当然在北部土地也不少,所以既关心矿业特许是否能保留,也担心土地改革会对家族收入带来衝击。而同是五大家族的淡水严家虽然也是矿业出身,但后来转型做矿產进出口,加上和凌家不和,因此反而没有非常积极。
而彰化古家早年因为引领日本人登陆有功,靠着总督府特许经营盐、糖、鸦片、樟脑而成为巨富,如今政权更迭,古家既担心因为和日本人走的太近被清算,又担心专卖事业被收回,再加上这些特许专卖事业又和土地种植有着密切关联,更担心土地改革让家族事业毁于一旦。而五大家族里,同样靠土地种植,在清朝就开始经营樟脑的雾峰林家,日据时代已转型为艺文世家,家规严谨、家风朴厚,又热心公益,而且族长林献堂还积极投入抗日的自治运动,因此和古家立场不同,少有往来。
南霸天岑家其实立场不明确,但因为家族事业非常单一,就是种甘蔗,经营製糖专卖事业,土地改革带来的衝击显而易见,加上族长刚刚过世,三房陷入遗產争夺,所以岑家嫡系长子岑啟封不得已,无奈地想要联合外力,摆平族内纷争。这时平时来往并不密切的古家上门联系,希望对新政权採取一致立场,以求能和王家达成协议,维持目前大地主的利益。由于古家的恶名在外,岑啟封还有点犹豫,后来凌家决定接受邀请,岑啟封至此才真正下定决心,如此一来,三家才能走到一块。
1933年5月30日星期二,就在王绍屏一行人正出发前往台湾的那天稍早,台湾的天气不大好,细雨绵绵,但仍影响不了凌家二代最有可能担任未来家主的凌正雄、古家族长古先荣、岑家嫡长子岑啟封三人在中部古家新修的园林祖宅惠安园里正式会面。
古家既是在地主人,族长古先荣又是家族兴起的第一代开拓者,年纪最大,论辈交往,古先荣自认是现场三家代表之首,加上这次联合,是由古家主导,于是自以为是地担任了话事人,率先开口说:「今天老夫特意邀请两位家主前来老宅一聚,一是希望我们三家在台湾局势扑朔迷离的此刻,能团结本土一切力量,维持政局的稳定。另外,也期望我们三家之间,能彼此分享一下各自收集的消息,对即将入主台湾的王家能有多一些了解,以便讨论出一个应对新变局的方策,以免别被外来政权搓圆捏扁。」古先荣并没有多看得眼前这两位晚辈,所以这席开场白,他就以居高临下的态度,隐隐地以三家领导者自居。
凌家二代主凌正雄脾气一向不好,不要说他一向瞧不起古家对日本人卑躬屈膝的态度,光是古先荣现在这种以老大自居盛气凌人的样子,他就忍受不了。不过,即便他现在满腔怒火,但不代表他没脑子,只见他轻飘飘地说:「来彰化的时候,我阿爸交代我,就是先看看古老伯有什么好的章程,我再带回去让我阿爸参详一下。」一句话连消带打,先把古先荣定位为狗头军师,再把凌家可有可无的合作态度表露无遗,让古先荣恨得牙痒痒的,但又不能说什么。
的确,在北台湾,除了老对头严家之外,凌家还没有把谁放在眼里,要不是古先荣以让出所有大稻埕茶叶的经营为饵,凌正雄根本不会走这一遭。要知道,当王家入主台湾的消息确认之后,凌家已经退休的第一代老爷子早已经亲自带着二房长子凌博綬,前往山东拜会坐镇满庄大本营的王绍源,希望能提早获得谅解。派大房嫡长子来这里开会,不过是凌家的两手准备之一罢了。熟知家族决策内幕的凌正雄,当然不会把古先荣放在眼里。
相对而言,高雄岑家的岑啟封就有点弱势,老一辈的族长骤逝,家族又陷入家產纷争,一分为三,先不要说他是否能代表岑家,光是论实力,只有掌握岑家三分之一力量的岑啟封,根本无法在这个时候开罪凌家或古家,于是他对于两人的明争暗斗充耳不闻,静静地喝着眼前的茶水。 ↑返回顶部↑
王绍屏被黄潮生疯癲的样子吓住,正打算叫医护机器人过来帮他诊断,看看这位特派员受了什么刺激。这时,黄潮生抬头看着王绍屏,然后没头没尾的问:「你知道台湾经济改革一开始最困难的是什么吗?」王绍屏摇摇头,只听黄潮生自问自答的说:「是土地改革!」
黄潮生站了起来,来回踱步地继续说:「要不是我辅导过一名穿越到1949年国府撤退台湾初期的穿越客,我也不会对这件事印象这么深刻。绍屏,我跟你说,在那个国府迁台,政权风雨飘摇的年代,陈诚力主在台湾进行一系列土地改革,在当时许多高官眼里算是『动摇国本』的事,虽然事后证明他对了,为台湾创造经济奇蹟奠下不可磨灭的基础,但当时的过程的确惊心动魄。有人甚至推论二二八事变的成因,和民国36年3月份国府正式通过三七五减租训令有关。毕竟从二五减租到三一减租,再到三七五减租,国府在大陆时期都吵的沸沸扬扬,台湾的大地主更不可能不知道,甚至后来光復后,台湾议会之父林献堂都是因为反对三七五减租和徵收馀粮,与国府当局意见不合,才避居日本。」
「有这么严重吗?我在山东推动二五减租就很顺利。」王绍屏有点疑惑地说。
「那是因为你本身就是大地主,减你自己的租,谁来反对?但是你知道台湾佃农过得有多苦吗?台湾将近六成的经济发展是靠农业,但地少人多,四面环海,老百姓穷到船票都买不起,没办法靠脚投票,只能任人剥削,所以拥有独佔资源的大地主比大陆的地主还嚣张!」黄潮生略显激动的说着。
「不是说日治时代,日本人大力建设台湾,除了二战时期山穷水尽之外,战前老百姓的生活不算过得太差吗?」王绍屏有点疑惑地说,毕竟廿二世纪和日据时代实在相隔太远,许多史料已经烟灭在歷史灰烬之中。
「胡扯!日本人当时为了拉拢地主,默许土地兼併,造成许多大地主。当时很多拥地四甲以上的大地主做的多绝,除了任凭喜好选择承租者之外,对于佃租更是十分苛刻。留存作种以外的收成,几近全数都缴给地主,比大陆地主收百分之五十还过分,台湾佃农三餐想靠米粥温饱都有困难。所以后来陈诚儿子陈履安竞选总统,百多万票大部分来自中南部,听说大部分就是因为感念陈诚强力推动了土地改革,即便知道他不可能当选,还是投票给他,算是还了人情债。」黄潮生更加激动的说着。
「那这和目前四处散播的谣言又有什么关係?」王绍屏不想和黄潮生争辩,因为他对这个时代没有黄潮生清楚,所以乾脆直接询问黄潮生先前的推论是什么。
「我本来还没想到这个谣言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但总觉得这则谣言是打算塑造你强势的形象,尤其是强势改变现状的形象。不然不会提到改变政体,又提到祕密警察。那么,除了日本,在台湾内部,谁最不想见到现状改变呢?」黄潮生又是诱导式的问道。
「地主!」这下子王绍屏反应过来了。
黄潮生兴奋地继续说:「对!日本对地主採取的经济拉拢,又是默许特许经济,比如台北程家就被特许经营茶叶、鳯梨、香蕉、柑橘等水果及蔬菜之输出东北专卖而起家,由纯粹的大地主转为大商贾。你想想,连水果都能拿来专卖了,你看日本人拢络地主的手段有多高段?这些受过日本人好处的不少,即便参与自治运动反对日本总督专断统治的乡绅,也会为了土地改革和你槓上。另外,在传统儒家思想里,歷代明朝皇帝都没一个好东西,不是动輒对大臣廷杖,就是派出东厂、锦衣卫鹰犬迫害忠良。你想想啊,重建明朝、恢復锦衣卫,多有针对性啊!」
「对!只有地主仕绅能读书,读的又是清朝留下来的儒家经典,这还真的是针对我啊!不过,他们又没提土地改革,生哥是怎么联想到的?」王绍屏恍然大悟之际,又有了新疑惑。
听到王绍屏的疑问,黄潮生有点恨铁不成钢的鄙视说:「拜託!你王大少在山东浩浩荡荡地收购土地,大搞土地改革,谁人不知谁人不晓?即便台湾地主地处偏僻,一时搞不清楚,但这场谣言散佈下来,人心惶惶之际,这些地主不会想办法打听你的过往吗?捐献舰队,兴办教育,大办工厂,发展科技,这些都和地主权益无关,能激起地主叛逆之心的唯有土地改革,这不是明摆着的吗?」
王绍屏听后,连连点头:「那现在怎么办?」
黄潮生很肯定地说:「先把重要的地主拢络起来再说,唯有更多的利益才能瓦解他们的联合一致反对。不要露出那种自命清高的表情,水至清则无鱼,你现在是统治者,不是圣人。而且你如果能在在这个时间点,推动土地改革,将会比国府在战后才开始,要有利的多。」
「怎么说?」王绍屏放弃了崇高的道德,反正他收买欧美各国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多几个土绅劣豪也没关係。他现在关心的是,怎么做才最有利。一听到可能比歷史上的国府更轻松,他就迫切想要知道答案。
「战后,经济凋敝,百废待举,要找到有利可图的事业取代佃租不容易。其次,歷经日本人在战争期间的剥削,地主家也没馀粮啊!手中无粮心底就慌,听到要投资,一是没钱,二是心态会更加保守。当然现在全球大萧条也会有影响,但总比战后来得好很多。最主要的,你有钱嘛!白送钱,买合作,那不就容易多了嘛!」黄潮生最后几句,听起来很讽刺,再度惹来王绍屏的白眼。
「钱不是万能,以我对台湾歷史的粗浅的认识,老一辈的台湾人不乏有坚持己见、桀傲不逊的楞头青,要不然清朝也不会被层出不穷的反清復明吓到禁止移民来台,而日本人就不会面对那么多次抗日运动,国府也不用面对二二八了。」王绍屏的白眼没有效果,马上就开起嘲讽模式,囉嗦了几句。
黄潮生不以为意,轻描淡写地说:「哈!那就赶紧过去杀几隻鸡,让其他猴子吓到坐下来好好谈一谈。」眼神却充满了杀意,毕竟他已经辅导过类似的穿越客,对于敬酒不吃吃罚酒,执意要奴役佃农的大地主,绝不会心慈手软。
王、黄二人聊到这里,双方都深感事不宜迟,随即让贾米森推迟了印度之行,一行人搭上飞行母舰,向台湾出发。不过,两人这时完全没料到,台湾北金主凌家、中巨富古家、南霸天岑家,五大家族其中的三家早就已经开始串联。
老实讲,这三大家族并不想武装反抗,因为他们没有军队,只有养些看家护院的武师和枪手。即使他们拥有足够的武力,在看了王氏部队对日军几近屠杀式的战斗,他们也兴不起武力对抗的念头。虽然打不赢,但应付统治者,台湾五大家族都是箇中好手。所以三家会商的目的,就是希望讨论出能够试探王家底线的招数,让自家的家族在改朝换代之际,能够多捞点好处。
那么为什么这三大家族会这么着急出手呢?主要和他们经营的事业有关。
台北凌家因为金矿而暴富,继而经营金店起家,当然在北部土地也不少,所以既关心矿业特许是否能保留,也担心土地改革会对家族收入带来衝击。而同是五大家族的淡水严家虽然也是矿业出身,但后来转型做矿產进出口,加上和凌家不和,因此反而没有非常积极。
而彰化古家早年因为引领日本人登陆有功,靠着总督府特许经营盐、糖、鸦片、樟脑而成为巨富,如今政权更迭,古家既担心因为和日本人走的太近被清算,又担心专卖事业被收回,再加上这些特许专卖事业又和土地种植有着密切关联,更担心土地改革让家族事业毁于一旦。而五大家族里,同样靠土地种植,在清朝就开始经营樟脑的雾峰林家,日据时代已转型为艺文世家,家规严谨、家风朴厚,又热心公益,而且族长林献堂还积极投入抗日的自治运动,因此和古家立场不同,少有往来。
南霸天岑家其实立场不明确,但因为家族事业非常单一,就是种甘蔗,经营製糖专卖事业,土地改革带来的衝击显而易见,加上族长刚刚过世,三房陷入遗產争夺,所以岑家嫡系长子岑啟封不得已,无奈地想要联合外力,摆平族内纷争。这时平时来往并不密切的古家上门联系,希望对新政权採取一致立场,以求能和王家达成协议,维持目前大地主的利益。由于古家的恶名在外,岑啟封还有点犹豫,后来凌家决定接受邀请,岑啟封至此才真正下定决心,如此一来,三家才能走到一块。
1933年5月30日星期二,就在王绍屏一行人正出发前往台湾的那天稍早,台湾的天气不大好,细雨绵绵,但仍影响不了凌家二代最有可能担任未来家主的凌正雄、古家族长古先荣、岑家嫡长子岑啟封三人在中部古家新修的园林祖宅惠安园里正式会面。
古家既是在地主人,族长古先荣又是家族兴起的第一代开拓者,年纪最大,论辈交往,古先荣自认是现场三家代表之首,加上这次联合,是由古家主导,于是自以为是地担任了话事人,率先开口说:「今天老夫特意邀请两位家主前来老宅一聚,一是希望我们三家在台湾局势扑朔迷离的此刻,能团结本土一切力量,维持政局的稳定。另外,也期望我们三家之间,能彼此分享一下各自收集的消息,对即将入主台湾的王家能有多一些了解,以便讨论出一个应对新变局的方策,以免别被外来政权搓圆捏扁。」古先荣并没有多看得眼前这两位晚辈,所以这席开场白,他就以居高临下的态度,隐隐地以三家领导者自居。
凌家二代主凌正雄脾气一向不好,不要说他一向瞧不起古家对日本人卑躬屈膝的态度,光是古先荣现在这种以老大自居盛气凌人的样子,他就忍受不了。不过,即便他现在满腔怒火,但不代表他没脑子,只见他轻飘飘地说:「来彰化的时候,我阿爸交代我,就是先看看古老伯有什么好的章程,我再带回去让我阿爸参详一下。」一句话连消带打,先把古先荣定位为狗头军师,再把凌家可有可无的合作态度表露无遗,让古先荣恨得牙痒痒的,但又不能说什么。
的确,在北台湾,除了老对头严家之外,凌家还没有把谁放在眼里,要不是古先荣以让出所有大稻埕茶叶的经营为饵,凌正雄根本不会走这一遭。要知道,当王家入主台湾的消息确认之后,凌家已经退休的第一代老爷子早已经亲自带着二房长子凌博綬,前往山东拜会坐镇满庄大本营的王绍源,希望能提早获得谅解。派大房嫡长子来这里开会,不过是凌家的两手准备之一罢了。熟知家族决策内幕的凌正雄,当然不会把古先荣放在眼里。
相对而言,高雄岑家的岑啟封就有点弱势,老一辈的族长骤逝,家族又陷入家產纷争,一分为三,先不要说他是否能代表岑家,光是论实力,只有掌握岑家三分之一力量的岑啟封,根本无法在这个时候开罪凌家或古家,于是他对于两人的明争暗斗充耳不闻,静静地喝着眼前的茶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