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古代人书籍少,每个人能读的书也有限,所谓的博学大儒,能读到的书比起现代学生看的数量也少得多。就那么几本书,的确不需要什么标点符号,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揣摩,用一辈子读那么几本四书五经,的确不需要标点句读。
  可这样的结果就是思想僵化、文化停滞不前,并没有好处。
  而标句读这是读书人首先要学会的,写书之人不负责标句读,这都是读者的任务。
  大家都是这个习惯,拿起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来,都是一锅粥的,阅读之人就要一边阅读一边标出句读,然后理解作者的意图——包括奏章。
  习惯是习惯,但是不能不说其有很大的弊端。
  毕竟每个人写书的时候,也是有感情倾向和表达意图的,如果有标点直接标注起来,就更容易让人理解接受,节省阅读者的时间和精力。
  尤其那么多的奏章和文书,有标点的话一眼可以看一片字,没有标点就只能一字一句地看,效率高下立判。
  就算标点符号的发明是为提高阅读速度、增加售书量的一种追求利润的商业行为,可实际也没有什么不好的。
  只要精神文明的发展能够跟得上物质的膨胀,那么越富足越幸福!
  林重阳认为标点符号还是非常必要的,人类需要阅读,需要越来越多的阅读。
  荆老板已经有了活字印刷,那就应该扩大印刷量、扩大销售,提高全民读书的积极性——当然这是一个艰巨而又长久的任务,不可一蹴而就。
  写字有句读,从我做起!
  林重阳在写《仁宗实录》草稿的时候,他加了简单的句读,至于双引号“”就用中文引号「」,『』来代替,写起来并不麻烦,在竖版里面也不影响版面。
  很快他的句读实验法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和争论,让他自己都大吃一惊。
  这日李固来翰林院坐班,亲自检查《仁宗实录》的编纂情况,看了已经写好的那些卷宗,他非常满意,频频点头。
  “林修撰不愧神童之名,编纂的仁宗实录简直让人怀疑他是不是见过先帝,音容笑貌宛若眼前啊。”李固边看边夸赞,看完了完成稿部分还不过瘾,继续看未完成部分,那都是一些草稿。
  然后他就看到了标点符号。
  李固也是当年的状元郎,水平自是很高的,虽然林重阳没有任何解释这些标点符号是什么,但是他却一下子就理解了。
  在读的时候,眼睛跟着标点走,发现一个标点一停顿,似乎一种提醒,非常方便实用。
  原本至少需要看半个时辰的一篇手稿,这一次居然一会儿功夫就看完了!
  李固感觉有点不可思议,自己浏览速度变快了?
  不是,是不需要跟书写者玩猜谜游戏了,一眼扫过去,写作意图一目了然。
  李固忍不住笑道:“这个办法好,林修撰总给我们惊喜。”
  几位学士听见也凑过来看,张学士看到那漂亮的馆阁体又夸了一遍,然后就看到了那些标点符号。
  张学士笑道:“林修撰这句读标得漂亮。”
  谭赟却不赞同,“哗众取宠,自古书写皆如此,偏他搞得不三不四。难不成历朝历代就没有聪明人想到这个?不说古来圣贤,就算你我读书写文三十年,难道就不曾想到?可谁又说出来?”
  张学士见他说得有些过分,就打圆场,“谭学士,话也不能这样说,就拿在下来说,读书的时候也觉得没有句读各种不便。若是大大的功夫慢慢地磨还好,可若是功夫紧张,一两天就要看一大摞文章,那恨不得一目十行的。要是有这句读符号,一目十行不成问题,若是没有,一目一行也还得思量片刻呢。”
  很快翰林院几位学士就分成了两帮,一方觉得句读符号非常方便,大善!一方觉得句读符号哗众取宠,蔑视圣贤,大恶!
  谭学士为代表一方:若句读符号有用,古来圣贤为什么不标注?难道圣贤不知道符号有用吗?
  张学士:古来圣贤著书立说之时,无纸张,书写于简帛,不得不只留核心字眼。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