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唯一受煎熬的就是于有清,看见自己喜欢的人和她喜欢的人心有灵犀,当然非常不是滋味,他很想回家自己复习,但是这些人中,他和沈旭跃的理科成绩最好,他不仅要自己学习,还要给别人当老师,所以走不开身。他也只能暗暗下决心,一定要考上大学,让赵明月对他刮目相看。
  高考不考英语,这无疑使得于有清大松了口气,赵明月和哥哥赵明朗都报的是文科,因为物理化学他们都没学过,沈旭跃和于有清则都报的是理科。不论文理,都需要考语文、数学和政治,文科加考史地,理科加考理化,都是四科。
  每天他们都学习到深夜才回去,夜里十分寒冷,沈旭跃每晚都坚持送赵明月回去,虽然他们一整天都在一起学习,但是几乎没有说闲话的时候,只有这段时间,两人才放松下来,一路聊聊天,权当休息。沈旭跃会说很多他以前的事,赵明月听得津津有味,她对现在的、过去的沈旭跃都怀有无比浓厚的兴趣,了解得越多越好。
  有一天晚上,沈旭跃突然问:“明月,你有没有想过去哪里上学?”
  赵明月愣了一下:“你呢?”
  沈旭跃笑起来:“是不是我去哪里,你就跟着去哪里?”
  赵明月不好意思说是。
  沈旭跃又说:“我们当然最好是在一起上学。我想去北京,你想呢?”
  赵明月说:“都可以,你去哪儿,我就去哪儿。其实我觉得海城也不错。”
  “对,海城离你们家比较近。但是北京曾经是我的家,我好多年没回去了,想回去看看。报考北京好吗?”沈旭跃的语气有一点恳求。
  赵明月点头:“好。”
  由于时间紧迫,各地都是自主招生,各省自主命题,因此全国考试的时间并不统一,他们省的考试时间是十二月十号开始,考语文、数学、政治、史地(理化)四门,共两天时间。
  考试题目出乎意料的简单,考完最后一门政治,赵明月一身轻松地走出考场,看见沈旭跃已经在考场外推着车等着自己了,两人相视一笑,尽在不言中。
  赵明朗从后面追出来,大松了口气:“可算是考完了,真是没想到会这么容易。你们也觉得不难吧。”
  沈旭跃点头:“是不难,我担心的是,报考的人太多了,到时候录取才是真正的难题。”
  赵明月看着沈旭跃,心里不禁怀疑,沈旭跃难道也是重生的,但怎么看都不像啊,如果不是重生的,他未免也太有见识了一些,考虑到的问题非常全面到位。
  77年的高考是不难,但是录取比例却是前所未有的高峰,全国报名的多达五百七十万,但是录取的只有二十多万,录取比例是二十九比一,这种录取率,就算是你过了录取线,也未必能够录取得到的。所以赵明月此刻也不敢打包票自己能考上,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多考一些分数,这样才能保证更大的胜算。
  于有清从后面出来了,脸色凝重,赵明月担忧地看着他:“有清,怎么啦?”
  于有清抹了一把脸:“好像死了一次似的。觉得好困,想回去睡觉。”
  赵明朗笑起来:“那就走吧,过两天再来填志愿。”这一年是考完试之后填志愿。
  沈旭跃说:“明月,你坐我车后面吧。有清坐你哥的车。”考场就在乡里的中学,因为离得不远,他们都住在家里,每天早晚来回,大冬天的,寒风刺骨,迎着风,确实不太好受,不过对吃够了苦的年轻人来说,这点苦又算什么呢。
  赵明月点点头:“好。”说着跳上了沈旭跃的车后座,沈旭跃稳住自行车,按了一下铃铛,响起叮铃铃清脆的声音,踩动踏板,载着他的幸福回家,他希望,这一次,他们能真正抵达向往的彼岸。
  赵明月坐在沈旭跃身后,一手抓着自行车座的座椅,将脸靠在离沈旭跃背部十公分远的地方,让他宽厚的背为自己挡风,还能嗅到他外套上传来的干净清爽的气息,心里冒着欢喜的小泡泡。她不敢搂着沈旭跃的腰,这在这个年代太惊世骇俗了。沈旭跃的心情显然非常好,一路上都在吹口哨,俏皮轻快的口哨感染了一路回家的同村考生,大家都此起彼伏地吹起口哨来。
  赵明月一直抿着嘴带着笑意听他的哨音,只觉得心情轻快无比,沈旭跃的口哨从《东方红》突然一换,变成了一首异域情调的曲子,赵明月仔细一听,居然是《红莓花儿开》,她特别喜欢这首歌,听见沈旭跃吹口哨,便忍不住跟着哼了起来,于是独奏变成了二重奏。
  这首曲子也特别符合两个人的心境,他们现在虽然已经互明心迹,但是谁也没有开口表白过,就那么自然而然地在一起了,所以这首歌,也算是互相在表白了。
  一曲毕,沈旭跃欣喜地转头问:“你也会这首歌?”
  赵明月“嗯”了一声。
  沈旭跃有些诧异,这首歌已经被禁唱很多年了,与苏联关系破裂的时候,赵明月还只有几岁吧:“你跟谁学的?”
  赵明月说:“我偷偷地学的。”
  “我特别喜欢这歌。”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