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养妻日常(重生) 第20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夫荣妻贵,若是君王看轻她丈夫的本事,当然也不会赐予她格外的名分,除非这男子的才气锋芒达到令君主垂爱的地步。
  皇帝对这些故事的兴趣不大,多用来与她剖析时事与人心,他是驭人者,所教授的还是基于权术,于高处俯视众生,评判功过对错,但到了最后却有意闲谈考校,有意无意地问起:“瑟瑟觉得前朝公主做了皇后,这一节故事好不好?”
  杨徽音说这有什么不好:“于皇帝而言,娶前朝的宗室能安抚人心,于前朝皇族而言,亦可安慰自己好歹后代君王还留有一半自己的血脉,皇后凭此再至青云之上,原本只是掖廷罪奴,后来却有夫有子,还可以凭借手中权柄荫庇族人,很圆满的一个故事。”
  她见圣上看着自己的目光里似乎很有一分惊异,她疑惑:“圣人觉得我说的不对?”
  圣上定定地看着她,泰然笑道:“没有,瑟瑟什么也没说错。”
  他枕在她的榻上,姿势规规矩矩,她没有把圣上哄睡,自己却有些困意,隔着丝衾倒在他的一边,“大家都是这样想的,不过若我是那位公主,总会觉得伤心,大抵一辈子都不会真心高兴了。”
  她想起来那些旁听客的轻蔑,便知世俗态度,但却也会为那个女子感到伤怀:“人心并非铁石,怎能单以权势荣华而论。”
  圣上没有如往常那般将她的头轻轻移开,也没有捧场地问下去,但她却似乎很受了这个故事的触动,不用人追问,自己便说下去了。
  “她亲眼瞧着父祖兄弟或沦为刀下亡魂,或成为新朝宫奴,昔日宫阙被乱军铁蹄践踏,自己也从金枝玉叶变作了罪奴,蹉跎数载,便是君王作为情郎有千般万般的好,又怎能毫无芥蒂地与杀父仇人恩爱白头?”
  杨徽音叹息了一声,“但想来大家总觉得亡羊补牢的智慧胜过宁折不弯的气节与决心--------------/依一y?华/,所以瑟瑟这样的想法很不可取。”
  ——故事之所以有趣,是因为哪怕里面有依托真人的存在,也会有许多戏剧曲折的改动,引起人的争论与追寻,但这一节她不觉得有趣,只觉得不可思议,完全失去在与自己对立者面前辩驳的想望。
  “父母双亲纵然在子女中并不是最宠爱她的,不如新君求欢示爱的柔情蜜意,也终究是以精||血生养了她,”圣上接了她的话,但并无辩论意:“为人子女者,不思报生养之恩,反而因一丝之薄便心安理得,侍奉仇人枕席欢愉,顺应时势,却是不孝不悌。”
  “至于世人,视天子如神明,慕强而依,并不论对错,”圣上抚着她的头:“他们将自己也摆在了布施怜悯的天子一方,高高在上,又或者希冀君王爱宠,见了男子便丢魂,罔顾父母人伦。”
  旧朝末代的皇帝原本就不甚得民心,而开国立业的君主偶有暴君残酷之举,也会被辉煌的过往遮掩,受到爱戴欢迎,这也是一层原因,但对于那公主来说,这位夫君便是亡国的仇敌。
  圣上说到最后,声音却低了,似乎夜空中飘渺且隐蔽的云雾,“朕想,她做了皇后也良心难安,反倒不如不做的好。”
  顺从君主,是逐利,违逆君主,是从心。
  两者之间从来没有分明的对错,外人的非议无疑是倒向君主,往往倒是以为最不可能替她去想的人,还能为她说几句话。
  皇帝会赞同她的想法,杨徽音是意外的,她惊奇不已:“这不像是圣人说出来的话。”
  圣上平日所教诲的东西与所思所虑,应该与那些自觉代入天子的茶客看闲人才是一致。
  “这自然非朕所能言,”圣上不愿意将别人的言词揽在自己的身上,回忆道:“许多年前,太后看戏时说与朕听的。”
  瑟瑟那个时候便是反抗君主,也不能太过分逾矩,只在他怀中轻轻推拒,跪地言道:“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
  但是阿娘却不一样,天子以仁孝治国,她身居高位,对上自己的儿子失望难掩,声色俱厉,面斥也是应当的。
  他做了许多年皇帝,作风渐强硬,不容臣下违逆,一时忿忿,言行过激,不独是伤了瑟瑟,也同样叫母亲难过伤怀。
  杨徽音对太后的过往一直很少去探听,但也大约知晓那位光艳动天下的太后早年或许过得并不安逸,才会悲悯类似的祸水女子。
  这样的说法一下子便说服了她,只是那份惊喜却渐渐消失:“那圣人原来也是与他们所想一样。”
  “朕说与你听,自然亦如是想,”圣上不觉莞尔,虽然那浅浅的笑里蕴含着深深的涩:“这些戏文也只有你们这些女郎爱看罢了,朕从来不忍去看。”
  她挑眉,但很有些疑惑,又对圣上的心软有了新的认知,她平日里偶尔接触到皇帝在政事上的作风,近些年那些学士们说圣人温和,只是相对狠戾的太上皇而言。
  “满纸荒唐辛酸,虽说是士人虚构,但总也是在说世情无奈,”圣上略顿了顿,叹道:“读之教掌权者生出愧意,无颜面受万民供养。”
  “圣人不忍心去瞧,索性便闭上眼了?”杨徽音被他逗笑,忽然又对那些城中书铺买来的话本很感兴趣了,“不过若是那君主也能如陛下所想清醒,那叫人心疼才有些道理。”
  “天子强权倨傲,身在局中,又哪里会清醒,”他身为君王,似乎都不觉得这样品评皇帝是否太过刻薄己身,笑着道:“真的,皇帝不用人心疼。”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