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领主的我只想好好种田 第686节(3 / 4)
这个消息传回邾县,20万宋军和楚军,人心惶惶,士气下降。
士气的高低会影响将士的斗志,如果士气太低,那么临阵倒戈和临阵逃跑的概率会很高。
军师赵普说道:“我军失去一批粮草,军心动荡,周世宗很有可能会趁此机会,与我方决一雌雄。”
“以我对他的了解,确实有这个可能……”
赵匡胤不怀疑赵普的判断。
赵匡胤与柴荣对彼此都知根知底。
讨伐北汉、南唐、契丹,柴荣都御驾亲征,冒着敌方的箭矢指挥兵马,因此柴荣在后周众多武将心中,威望很高。
柴荣绝不是贪生怕死之人,一旦有机可趁,柴荣会毫不犹豫发起攻势。
此前,柴荣与赵匡胤已经多次在鲁国交战,互有胜负,现在柴荣占据上风,绝对会得理不饶人。
第五百七十章 决战赵匡胤
邾县北部,30万夏军南下,攻打赵匡胤驻守的邾县,声势浩荡。
周世宗柴荣担任攻鲁的主将,督曹彬、曹玮、符彦卿、张永德、王全斌诸将,以及韩擒虎、贺若弼两路援军,再加上投降旳崔彦进、赵延进等武将,发兵30万,企图与赵匡胤、赵光义兄弟决一雌雄,了结以前的恩怨。
赵匡胤也知道了柴荣的意图,宋军的粮草被焚毁,不能放任柴荣围城,于是赵匡胤一边向彭城的项梁求援,一边筹备城内剩余的兵器粮草,准备出城与柴荣决战。
鲁国机关城,鲁庄公率领10万鲁军、10万乡勇,躲避战乱,度过凛冬。
与此同时,鲁庄公派出斥候,探查柴荣与赵匡胤交战的结果,并且寻找机会,收复鲁国的领地。
“柴荣发兵30万,南下攻打赵匡胤,这或许是我们收复领地的契机。”
鲁庄公也有雄心壮志。
鲁国虽然不如齐国强大,但历史与齐国几乎一样长,有曹刿等名将,还有孔子、公输班这些特殊人才,算是中等诸侯国。
鲁庄公一直在等待柴荣和赵匡胤两股攻打鲁国的敌军相互争斗,两败俱伤,到时候鲁庄公可以渔翁得利。
十万鲁军在机关城待命,随时可能离开机关城,重新夺回鲁县等城邑。
彭城的楚国领主项梁,收到赵匡胤的求援信,命令雷军团的主将蓝玉出征,前去驰援赵匡胤。
楚军与夏军争夺齐鲁,赵匡胤与柴荣在鲁国对峙,而范增与诸葛亮在齐国对垒,正是紧要关头。
蓝玉作为主动叛出朱元璋势力的叛将,投奔范增建立的大楚,率领雷军团80000士卒,奔赴鲁国,计划与赵匡胤汇合,然后与柴荣决战。
项梁留守彭城,韩王信驻守亳州,牵制宋州的范仲淹。
夏军与楚军之争,双方都在调兵遣将,想要取得进展。
鲁国之争,实则关系到大夏、大楚的胜负。
谁能取得上风,那么接下来就能取得主动,盘活局势。
“韩擒虎这个家伙,这次不能将生擒敌国国君的机会,让给韩擒虎了。”
贺若弼率领五万兵马,与韩擒虎的部众并驾齐驱,不甘心将俘虏赵匡胤的功劳让给韩擒虎。
二将争功,以赵匡胤为标的。 ↑返回顶部↑
士气的高低会影响将士的斗志,如果士气太低,那么临阵倒戈和临阵逃跑的概率会很高。
军师赵普说道:“我军失去一批粮草,军心动荡,周世宗很有可能会趁此机会,与我方决一雌雄。”
“以我对他的了解,确实有这个可能……”
赵匡胤不怀疑赵普的判断。
赵匡胤与柴荣对彼此都知根知底。
讨伐北汉、南唐、契丹,柴荣都御驾亲征,冒着敌方的箭矢指挥兵马,因此柴荣在后周众多武将心中,威望很高。
柴荣绝不是贪生怕死之人,一旦有机可趁,柴荣会毫不犹豫发起攻势。
此前,柴荣与赵匡胤已经多次在鲁国交战,互有胜负,现在柴荣占据上风,绝对会得理不饶人。
第五百七十章 决战赵匡胤
邾县北部,30万夏军南下,攻打赵匡胤驻守的邾县,声势浩荡。
周世宗柴荣担任攻鲁的主将,督曹彬、曹玮、符彦卿、张永德、王全斌诸将,以及韩擒虎、贺若弼两路援军,再加上投降旳崔彦进、赵延进等武将,发兵30万,企图与赵匡胤、赵光义兄弟决一雌雄,了结以前的恩怨。
赵匡胤也知道了柴荣的意图,宋军的粮草被焚毁,不能放任柴荣围城,于是赵匡胤一边向彭城的项梁求援,一边筹备城内剩余的兵器粮草,准备出城与柴荣决战。
鲁国机关城,鲁庄公率领10万鲁军、10万乡勇,躲避战乱,度过凛冬。
与此同时,鲁庄公派出斥候,探查柴荣与赵匡胤交战的结果,并且寻找机会,收复鲁国的领地。
“柴荣发兵30万,南下攻打赵匡胤,这或许是我们收复领地的契机。”
鲁庄公也有雄心壮志。
鲁国虽然不如齐国强大,但历史与齐国几乎一样长,有曹刿等名将,还有孔子、公输班这些特殊人才,算是中等诸侯国。
鲁庄公一直在等待柴荣和赵匡胤两股攻打鲁国的敌军相互争斗,两败俱伤,到时候鲁庄公可以渔翁得利。
十万鲁军在机关城待命,随时可能离开机关城,重新夺回鲁县等城邑。
彭城的楚国领主项梁,收到赵匡胤的求援信,命令雷军团的主将蓝玉出征,前去驰援赵匡胤。
楚军与夏军争夺齐鲁,赵匡胤与柴荣在鲁国对峙,而范增与诸葛亮在齐国对垒,正是紧要关头。
蓝玉作为主动叛出朱元璋势力的叛将,投奔范增建立的大楚,率领雷军团80000士卒,奔赴鲁国,计划与赵匡胤汇合,然后与柴荣决战。
项梁留守彭城,韩王信驻守亳州,牵制宋州的范仲淹。
夏军与楚军之争,双方都在调兵遣将,想要取得进展。
鲁国之争,实则关系到大夏、大楚的胜负。
谁能取得上风,那么接下来就能取得主动,盘活局势。
“韩擒虎这个家伙,这次不能将生擒敌国国君的机会,让给韩擒虎了。”
贺若弼率领五万兵马,与韩擒虎的部众并驾齐驱,不甘心将俘虏赵匡胤的功劳让给韩擒虎。
二将争功,以赵匡胤为标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