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苗和她们的朋友 第36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文章引起多方面的关注其一, 不少人成绩一放榜, 就到禾苗教育今年开办的复读班去报名, 现在很多人复读好几年是正常, 各校都有开班,但是像外头的培训学校开还是头一遭, 而且收费不便宜,大多数人还是持观望状态,倒是盼着出新一年的辅导材料的人多。
  但出版, 不是件小事,其中程序太多。
  这就是说到送出去的另一份文件,给首都经济发展中心的吴主任。
  莫如山会议的时候, 他就对禾儿提出的“以发展教辅行业弥补教师不足”的说法比较好奇,主动交代过,等铁山那边的成绩一出来,就写信给他。
  虽然他本人不是分管教育的领导,但他爱人李主任是,夫妻俩在事业上向来共同进步,他回首都以后还特别惦记过这件事。
  眼看这离六月也没多久就收到信,他自己拆开后看过,又从单位拿回家看。
  和他这样的外行比,李主任当然更看得出好处,主要是她更知道各地教育的困境。
  各科教材当然是有的,但就像报告里指出的,只有教材也得有人讲,但现在恰恰最缺的就是老师,像铁山那样的情况,在全国各地起码占百分之五十以上。
  有配套的解析和题目,会提高自学能力强的学生的效率,一定程度上能弥补老师不足的尴尬场面。
  自八六年颁布《义务教育法》,在贫困地区都没有很好的实施,由于观念上的陈旧和历史原因,多数人家不会送孩子去读书。
  这样讲或许很功利,但套用报告里的话来说,“只有在这些地方让更多人考上大学,才能带动当地的学习氛围”。
  大多数读书人,都是以学术为重。
  但老百姓的生活很朴素,现在又不是兵荒马乱、危急存亡之际,群众在乎的就是最现实的问题,这书,读下去到底能不能挣到钱。
  考上大学就能分配,谁不知道啊。
  问题就在于他们身边没人考上。
  像首都,一年能出万八千个大学生,在家长眼里读书就会是条好路子。
  但现实是,很多地方一年出不了两个。
  怎么解决教育困境呢,让大家看到上大学的可能。
  禾儿报告写得很庸俗,她并不大力说那些冠冕堂皇的话,乍一看好像字字句句都是钱,确实也每句都跟钱有关。
  但戳破的就是教育部门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
  李主任看完长叹一声说:“到底是年轻人胆子大。”
  别的不说,就把教育跟挣钱拉上,就够吃一壶的了。
  吴主任何尝不是这么觉得,摇摇头说:“难怪张院长说他这个学生不适合进单位。“
  哪个单位能容得年轻人这么大放厥词,有再好的想法,磨上七八年都成老油条了。
  夫妻俩彻夜长谈,在禾儿不知道的地方努力着,给她送去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就是私营教育出版社的试点招牌。
  现在所有的教育出版社都是国营,禾苗教育出版的材料,都要跟沪市教育出版社走流程、也得亏是她家里有点关系,不然就这一套就够人干不下去的,毕竟彼此之间也有竞争,当时那边还想分去一杯羹,是她走亲妈的关系生生挡住的,饶是如此,也要给人家一笔钱。
  但现在有这块招牌可不一样,她只要正常上报备案以后,就能印刷出版,起码节省下两三个月的时间,还有金钱。
  禾苗教育有这样大的变化,业务上也是时候把培训班和出版工作分开,为此得有新的办公室和更多的职工才行。
  几样事情堆在一起,禾儿是白天出门晚上回,父母和妹妹愣是看不到她的人影。
  苗苗几次鼓起勇气,要跟姐姐说自己的心事,想想还是觉得打扰,索性全盘收起来。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