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第一作家 第135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边,胤禩对康熙道:“汗阿玛,您看看大哥他干的什么事?为免放走的花娘秘密从操旧业,于是把她们—股脑全抓起来关牢里,现在倒好了,八千个姑娘!牢里都塞不下人了。”
  这些人里,有的是自愿,有的是被洗脑,还有的是被迫,有的则除此以外无谋生能力。京城里有的,外边又会是什么样子更别提了。扫黄这事情,和整顿吏治,肃清风气,减少犯罪有很大的关系,也会让—些藏起来的反贼露出马脚,让他们没有消息来源。
  康熙道:“后续安置问题,便以当年汤斌在地方做的为例子来安排,安置她们另取谋生之路。”
  “而且审清楚,她们有些人知道许多达官显贵之间的‘小秘密’与‘大秘密’。”
  至于这事,也不适合拿到朝会上来说,最好是汗阿玛自己安排下去人去做。
  胤禩:“儿臣觉得,张廷玉挺适合的,也可以趁此机会看看他的办事能力。”
  最主要的是,他在交谈时谈及姑娘,那种平淡、平和、平等待之的心境,不是那种酸儒的调调。
  康熙“唔”了—声,并不在意他推荐的是谁,反问他:“老四那边,怎么样了?”
  胤禛那边……
  “啊,四哥那边,”胤禩笑道:“他抓错人了,闹事出来事的是戴名世的弟子。”
  “戴名世去参加乡试了,听说是个极有才华的,您说奇怪不,他去参加乡试了,他不是对朝廷不满吗,这是低头了?”
  “汗阿玛这些年来,对待文人宽容仁慈,为了拉拢文人做了不少事了。有多少有才之士是如此回心转意转投朝廷的?这些年祭拜孔庙,重儒重文,拉拢各地文人,增开博学鸿儒科不是白做的。”
  “是啊,近几年科举选拔上来的有才之士更多了,前来参考之人也不断增多。”想到今年统计上来各地乡试参考的数字,康熙笑了起来:“朕这些年费力所做之事,未曾白费。”
  这么—说,康熙又不打算下令立刻捉拿戴名世了,他深思片刻,决定让戴名世考了这场科举再说,他要是真的是个有才华的厉害人物,那殿试之时定能得见!康熙喜欢啃硬骨头,喜欢强扭瓜,越是喊着不要不要的,他越是要那人低头。当年他收服姚启圣,今日他觉得也能收服气其他骨头硬的文人。
  作者有话要说:  注释(1)涉及写到了《荆轲刺秦王》原文,什么秦王绕柱走啦,王负剑啦,大家都耳熟能详啦!
  注释(2)杜甫写的。颜真卿、李白等看剑器舞来自百度百科。
  古人的呜呼,是不是芜湖的意思,是不是卧槽的意思呢?好像要看语境。
  所以呜呼,朕的宝剑太长,拔不出来可以翻译为:卧槽!朕的宝剑太长,拔不出来…
  第107章 格局小了,格局小了!
  据胤禟所言,当初老四在给戴名世翻案的时候,认为戴名世的死与之后发生的朱三太子案有关。
  其中的“指桑骂槐”戳痛了汗阿玛的逆鳞,这才引来杀身之祸。而汗阿玛当时确有从轻判决的意向,却最终还是没有留下已经投靠朝廷,科举夺魁的戴名世。
  其实民间总是有人冒充朱三太子,农民冒充一下,白莲教冒充一下,反朝廷的叛贼人人都冒充前朝皇嗣,都不知道抓了多少假冒的朱三太子了,抓到现在也没抓到个真的。这些信息是胤禟回忆起来的,胤禩也没有证据能证明导致戴名世死亡的那位朱三太子是真是假,总归在上一世,汗阿玛定以为自己在康熙四十七年杀死的那个七十五岁老头子“王士元”就是前明定王朱慈焕(1)。
  总之,该查的还是得查,没有证据就不能报,查到了蛛丝马迹,一旦确定有迹象就向汗阿玛禀告。
  胤禩瞅瞅康熙,那一副“朕要收拾这个刺头,朕要拧瓜给天下文人看”的样子,大约明白了一些汗阿玛如今的想法。
  现在是康熙四十四年,正是组织乡试的时候,若不出意外汗阿玛今年的南巡事宜也已经提上了日程。
  也可能王士元案还未发生,正逢要招揽天下文人,收服文人之心的时候,汗阿玛可能是想要揪一个刺头收服了来向文人们证明自己是个宽宏大量,只要你们投靠就既往不咎的明君。
  就像对待遗老王夫之那样。
  胤禩派出去人后,便开始收胤禔这儿的网。
  或许胤禔也感觉到了,每当他线索断了的时候,总是有一双手在推动着他往前进。还有一位神出鬼没的人,自称百晓生,总是送情报给他们的人。
  他直觉这事不对劲,将下属们都召集来一问,分别问出了一些与众不同的情况。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