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开国皇帝的独女 第374节(2 / 4)
他就同人说实话了?
既然他从未与人以诚相待,又怎么能怪对方亦不曾以礼相待。
况且他们的私事若是放在明面上说,如何说?
他此番前来的目的,总不能自己先忘了吧?
宋辞恢复清醒,额头青筋跳动着,不难看出他的隐忍。
萧宁全当作看不见,“请。”
有她出声,两人这才反应过来,对啊,这可不是只有他们两个。
“殿下。”宋辞别管跟萧颖有什么情况,在萧宁面前,他得老实呆着。
“大病痊愈,恭喜。”萧宁选择性忘记某些事,只管与宋辞道一声恭喜。
宋辞也是不容易,这么多年有唐师在前,宋辞被压得死死,唐师都成六部尚书之一,中枢重臣,他虽为一方大吏,总是差一点。
差一点,差一点,就那么差一点,他都跟唐师差了一辈子,宋辞是不信邪了!
也正是因为这份不服气,宋辞病得命都快没了,却依然撑过来,活下来。
活下来,总会有机会赢唐师一回!
宋辞就是不放弃,也就到了今日。
“多谢殿下挂念。”宋辞相信萧宁是记挂他的。
他病了这些日子,萧宁一直派人前去探望,须知这些日子萧宁的事多如牛毛,能记得他生病这事,宋辞岂有不感激的道理。萧宁只管论公事,“你出任两州刺史,治下有道,百姓传颂,甚好。”
可不是吗?
哪怕宋辞之前比之唐师有些差距,亦是无伤大雅,能治理百姓,更能安一方边境,此功不能抹去,萧宁给予肯定。
宋辞更不敢受此夸赞,“臣既为臣,当尽忠尽职。”
早年或许还不能明白萧宁,不,是大昌只看能力,多年下来,瞧那些做实事的人步步高升,他还有什么不明白。
既是明白,便当为之,万万不能让自己落后太多,最后为朝廷所弃。
“这一次,陛下与政事堂诸公商议,留你为太府卿,参预朝事,助政事堂助诸公统率天下,你可愿意?”萧宁之前就同萧谌和政事堂诸公商量过,政事堂,正是诸位宰相,可是年岁渐长的宰相们,精力难免不足,若是将国家之重担尽压于他们之身,怕是他们撑不住。
如今大昌人才辈出,总得准备储备宰相吧。
六部尚书可出任宰相,其余能干者,在六部尚书无错的情况下,总不能苛刻以替代。
倒不如挑几个不错的人,入政事堂,挂上参预政事、参知政事什么的,就是给挂个宰相之名,可助宰相们行事,这样一来的话,萧宁想到有不少人可以调入。
就是萧谌和政事堂几位同样也想到好处,岂有不同意的道理。
能多几个人帮忙打打下手,不让宰相们忙活的事再多,甚好,甚好!
萧宁这话同宋辞说得这般明白,宋辞岂有不谢之的道理。
“谢陛下,谢殿下。”倒是个聪明人,不会一味只将功劳记在萧宁头上,也不会把萧宁推出去当出头鸟,引起天下而攻之。
“只不过须你再一等,此例一开,并非只你一人而已。”萧宁见宋辞,本就是为传达此意,亦为叫宋辞安心。 ↑返回顶部↑
既然他从未与人以诚相待,又怎么能怪对方亦不曾以礼相待。
况且他们的私事若是放在明面上说,如何说?
他此番前来的目的,总不能自己先忘了吧?
宋辞恢复清醒,额头青筋跳动着,不难看出他的隐忍。
萧宁全当作看不见,“请。”
有她出声,两人这才反应过来,对啊,这可不是只有他们两个。
“殿下。”宋辞别管跟萧颖有什么情况,在萧宁面前,他得老实呆着。
“大病痊愈,恭喜。”萧宁选择性忘记某些事,只管与宋辞道一声恭喜。
宋辞也是不容易,这么多年有唐师在前,宋辞被压得死死,唐师都成六部尚书之一,中枢重臣,他虽为一方大吏,总是差一点。
差一点,差一点,就那么差一点,他都跟唐师差了一辈子,宋辞是不信邪了!
也正是因为这份不服气,宋辞病得命都快没了,却依然撑过来,活下来。
活下来,总会有机会赢唐师一回!
宋辞就是不放弃,也就到了今日。
“多谢殿下挂念。”宋辞相信萧宁是记挂他的。
他病了这些日子,萧宁一直派人前去探望,须知这些日子萧宁的事多如牛毛,能记得他生病这事,宋辞岂有不感激的道理。萧宁只管论公事,“你出任两州刺史,治下有道,百姓传颂,甚好。”
可不是吗?
哪怕宋辞之前比之唐师有些差距,亦是无伤大雅,能治理百姓,更能安一方边境,此功不能抹去,萧宁给予肯定。
宋辞更不敢受此夸赞,“臣既为臣,当尽忠尽职。”
早年或许还不能明白萧宁,不,是大昌只看能力,多年下来,瞧那些做实事的人步步高升,他还有什么不明白。
既是明白,便当为之,万万不能让自己落后太多,最后为朝廷所弃。
“这一次,陛下与政事堂诸公商议,留你为太府卿,参预朝事,助政事堂助诸公统率天下,你可愿意?”萧宁之前就同萧谌和政事堂诸公商量过,政事堂,正是诸位宰相,可是年岁渐长的宰相们,精力难免不足,若是将国家之重担尽压于他们之身,怕是他们撑不住。
如今大昌人才辈出,总得准备储备宰相吧。
六部尚书可出任宰相,其余能干者,在六部尚书无错的情况下,总不能苛刻以替代。
倒不如挑几个不错的人,入政事堂,挂上参预政事、参知政事什么的,就是给挂个宰相之名,可助宰相们行事,这样一来的话,萧宁想到有不少人可以调入。
就是萧谌和政事堂几位同样也想到好处,岂有不同意的道理。
能多几个人帮忙打打下手,不让宰相们忙活的事再多,甚好,甚好!
萧宁这话同宋辞说得这般明白,宋辞岂有不谢之的道理。
“谢陛下,谢殿下。”倒是个聪明人,不会一味只将功劳记在萧宁头上,也不会把萧宁推出去当出头鸟,引起天下而攻之。
“只不过须你再一等,此例一开,并非只你一人而已。”萧宁见宋辞,本就是为传达此意,亦为叫宋辞安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