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5章 未来之路(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但由此说工大生源质量高? 就简直成了笑话!
  工大过去几年的录取分数,始终在重点学校里垫底。而且这几个所谓的天才,入学成绩都不高。甚至有人因为成绩不足? 是靠着推荐表特殊招进来的? 例如成永兴。
  最重要的两条? 大家吵了几天,只能搁置。
  工大团委提出了一条,严谨的校风,是出成绩的关键。
  这条被所有来访的学者们坚决反对。
  因为几个领军的典型人物,包括最新崛起的云丽? 都不是这个政策的结果? 甚至是受害者。
  各兄弟院校? 以及教育部的同行们? 对此坚决不同意。
  校风严的学校,不止工大一家? 军事化管理的学校,不是没有。
  但是工大教务系统坚持自己的观点。
  大多数出成果的学生? 都是成绩很好的? 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
  几个天才,只能说是特例。
  天才吗,天生就会,常人才需要培养和教育。
  几个成果,确实是天才学生牵头,但大多数论文和工作,还是普通学生们做的。
  这些学生,要不是因为功底深厚,拉出来就能打仗,最终成果肯定是要大打折扣。就是工大的政工口教师,写论文和做实验,都不在话下。这点是大多数学校做不到的。
  在最重要的三条上,大家每天就是不停争吵,无法达成结论。
  反而是在一些细节上,慢慢达成了共识。
  例如鼓励学生创新,大一新生就可以申请项目等。
  其实这个政策京城也有学校实行了,结果除了费钱以外,收获的是一地鸡毛。
  只能先这么报上去吧,总不能一条共识没有吧。
  其它的就是相对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条算是泛泛之谈,哪个学校也不会承认,自己学校的师生关系不协调。
  ————————
  之后的讨论又绕回到钱上。
  金钱的作用,谁也否认不了。
  几个基金对项目的贡献和作用都是很大的,而且效率也很高。
  基础基金到现在为止,实际花掉了接近一个亿,而收获的成果和论文,接近250个。仅仅在工大,诺奖级别的成果已经是两项。
  其效率不论是全国,还是世界,都是首屈一指。
  更为难得的是,两个诺奖级别项目,不是出现在半导体领域,而是基础学科。这就更加突显出了工大的项目选择水平,以及执行力。
  基础科技基金在得到更多资金后,加大了投入,新一期批准的资金达到了两亿之巨。这个数字甚至可以媲美,整个国家在基础科技领域的投入。
  除了工大在获益,林大那边的效果也很显著,他们也收获了两波诺奖级别的超导成果。
  除了基金的投入,还有一个很大线索,就是那本两个小时的录像剪辑。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