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峥嵘 第584节(3 / 4)
“凌伯。”李善招手打招呼,笑容灿烂。
崔十一娘行了一礼,“凌……凌伯。”
凌敬这几年每天早上都起得早,要么早朝,要么上衙,就算是休沐时候也要去天策府,倒是在这时候见惯了出来晨练的李善,聊了几句正要上马车,突然脸色微变转头看了看。
“朱八呢?”
李善一怔,自己带着新妇出来散步,难道还要带着亲卫?
“赵大也不在?”凌敬拉下脸了,指着一个仆役,“去,将王君昊叫来!”
“凌伯……”李善小心翼翼的低声说:“这是在庄子里。”
“带着十一娘转一转……今日出来的早了些,所以朱八才没跟上。”
凌敬充耳不闻,接过仆役手中的马鞭,指着匆匆疾步而来的王君昊,“老夫是不是提点过,但凡殿下出了宅子,前后必有至少四名亲卫护佑?”
王君昊苦着脸默默点头,眼角余光瞥着无语的李善。
“唰唰唰!”
三鞭下去,凌敬丢开马鞭,“今日轮值护卫,均十棍,罚三个月的月钱,你二十棍。”
“是。”
凌敬哼了声,转头看向崔十一娘,“怀仁身边,不可少护卫,若要出庄,刘黑儿、王君昊、齐三郎等人轮流带一队亲卫护佑,此事你不可轻忽。”
“谢凌伯提点。”崔十一娘一边应下,一边看了眼面无表情的李善,这意味着他随时都有可能遭受袭击吗?
第一千零三十章 初印象(下)
沿着内河漫步,清风拂面,崔十一娘精神一震,看着二十步前的两个护卫,再扭头看看后面同样二十步外的两个亲卫,有些好笑也有些好奇。
崔十一娘没想到李善给出的是这样的解释……一不小心就会惹出事来,几乎每一次都是被动的,几乎每一次都是被逼的,但几乎每一次动静都不小。
好像就在前些天芙蓉园内,说起来李怀仁跋扈到驱逐燕郡王罗艺的独子罗阳,但实际上还真不是李善主动挑事的呢。
不过崔十一娘也不傻,知道这肯定不是全部的原因,但也没有现在就追问。
走到内河的尽头,绕过日潭向北,站在东山脚下的小亭中,瑰丽的景色令崔十一娘也闭息凝神,三月时分,杏花尚未凋谢,李善这两年命人迁居了大片的杏树在山脚处,放眼望去,红白相间,胭脂万点,花繁姿娇,占尽晚春最后的风采。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崔十一娘皱了皱鼻翼,“两句残诗传遍长安,如今郎君可补全了?”
李善苦笑摇头,眼角抽了抽……还真记不得了,不过如果没记错,应该是南宋的,还有好几百年呢。
赏景片刻后,李善带着崔十一娘沿着石子路回家,这一路大都是庄子百姓的房屋,清一色都是红砖砌成的,远远看去一片鲜红……坊间传说,日月潭的红砖,都是魏王殿下用胡人的血染红的。
“阿郎,今日好早啊。”
“见过娘子。”
路旁的男女纷纷打着招呼,有人恭敬的行礼,有人大大咧咧颇为亲热,李善时而拍着肩膀问几句,时而虚虚踢一脚笑骂几句。
“行礼的大都是去年迁居来的流民。”李善回身解释道:“托庇门下,非为奴。”
崔十一娘点头称是,这样的行事风格她早就听表哥张文瓘说起过,也正是如此,才导致亲卫对李善的忠心无可复加,同时这也是那些进爵的亲卫没有迁居的一大原因。
“石头又高了些。”李善走到一处宅子门口,搂着一个八九岁的孩子,“不过有点瘦,多吃点肉。” ↑返回顶部↑
崔十一娘行了一礼,“凌……凌伯。”
凌敬这几年每天早上都起得早,要么早朝,要么上衙,就算是休沐时候也要去天策府,倒是在这时候见惯了出来晨练的李善,聊了几句正要上马车,突然脸色微变转头看了看。
“朱八呢?”
李善一怔,自己带着新妇出来散步,难道还要带着亲卫?
“赵大也不在?”凌敬拉下脸了,指着一个仆役,“去,将王君昊叫来!”
“凌伯……”李善小心翼翼的低声说:“这是在庄子里。”
“带着十一娘转一转……今日出来的早了些,所以朱八才没跟上。”
凌敬充耳不闻,接过仆役手中的马鞭,指着匆匆疾步而来的王君昊,“老夫是不是提点过,但凡殿下出了宅子,前后必有至少四名亲卫护佑?”
王君昊苦着脸默默点头,眼角余光瞥着无语的李善。
“唰唰唰!”
三鞭下去,凌敬丢开马鞭,“今日轮值护卫,均十棍,罚三个月的月钱,你二十棍。”
“是。”
凌敬哼了声,转头看向崔十一娘,“怀仁身边,不可少护卫,若要出庄,刘黑儿、王君昊、齐三郎等人轮流带一队亲卫护佑,此事你不可轻忽。”
“谢凌伯提点。”崔十一娘一边应下,一边看了眼面无表情的李善,这意味着他随时都有可能遭受袭击吗?
第一千零三十章 初印象(下)
沿着内河漫步,清风拂面,崔十一娘精神一震,看着二十步前的两个护卫,再扭头看看后面同样二十步外的两个亲卫,有些好笑也有些好奇。
崔十一娘没想到李善给出的是这样的解释……一不小心就会惹出事来,几乎每一次都是被动的,几乎每一次都是被逼的,但几乎每一次动静都不小。
好像就在前些天芙蓉园内,说起来李怀仁跋扈到驱逐燕郡王罗艺的独子罗阳,但实际上还真不是李善主动挑事的呢。
不过崔十一娘也不傻,知道这肯定不是全部的原因,但也没有现在就追问。
走到内河的尽头,绕过日潭向北,站在东山脚下的小亭中,瑰丽的景色令崔十一娘也闭息凝神,三月时分,杏花尚未凋谢,李善这两年命人迁居了大片的杏树在山脚处,放眼望去,红白相间,胭脂万点,花繁姿娇,占尽晚春最后的风采。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崔十一娘皱了皱鼻翼,“两句残诗传遍长安,如今郎君可补全了?”
李善苦笑摇头,眼角抽了抽……还真记不得了,不过如果没记错,应该是南宋的,还有好几百年呢。
赏景片刻后,李善带着崔十一娘沿着石子路回家,这一路大都是庄子百姓的房屋,清一色都是红砖砌成的,远远看去一片鲜红……坊间传说,日月潭的红砖,都是魏王殿下用胡人的血染红的。
“阿郎,今日好早啊。”
“见过娘子。”
路旁的男女纷纷打着招呼,有人恭敬的行礼,有人大大咧咧颇为亲热,李善时而拍着肩膀问几句,时而虚虚踢一脚笑骂几句。
“行礼的大都是去年迁居来的流民。”李善回身解释道:“托庇门下,非为奴。”
崔十一娘点头称是,这样的行事风格她早就听表哥张文瓘说起过,也正是如此,才导致亲卫对李善的忠心无可复加,同时这也是那些进爵的亲卫没有迁居的一大原因。
“石头又高了些。”李善走到一处宅子门口,搂着一个八九岁的孩子,“不过有点瘦,多吃点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