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峥嵘 第627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父亲放心,孩儿多带些人去,均擅于骑射。”李元吉大大咧咧的说:“取了熊胆,献于父亲。”
  三胡虽然不堪为君,也不堪为相,甚至不堪为将,但却有孝心,李渊露出一丝笑容,提醒道:“不可踩踏庄稼。”
  “父亲,都已经这么多年了。”李元吉埋怨了句,当年他出任并州总管的时候,经常因为骑猎踩踏良田,很是惹出了一番是非。
  这时候,有宫人来报,司农少卿宇文颖请见。
  李元吉脸色微变,心里暗骂了句,这货来的太快,太早了点。
  片刻之后,宇文颖一脸惶恐的小跑着过来,还没开口李元吉就斥责道:“如此慌张,失了体统!”
  李渊没吭声,宇文颖是三胡举荐复起的,在这个时代的观念中,他就是齐王门下……这种挂念从春秋传到两汉,再传承至今。
  宇文颖摸了把额头上的汗珠,连声致歉后才行礼道:“陛下,臣遣派小吏去宜君县催促粮草,刚刚得报,数百乱民作乱。”
  “什么?”李渊眉头一皱,前天晚上柴绍禀报存粮不多,司农寺遣人去催粮草,居然会出这种事。
  李渊略有些警惕,“到底怎么回事?!”
  “尚不知详情。”宇文颖支支吾吾的说:“据说是乡间青黄不接,饥民作乱。”
  李渊在心里琢磨,去年今年持续了大半年的战事,从关内道调集了大量的粮草以供前线,并且从各地抽调粮草往绥州、银州、夏州这些刚刚收复的府州以安抚民心,所以在七月份这个青黄不接的时候,饥民作乱,的确是有可能的。
  估摸着这些乱民的目标是宜君县的大仓,李渊有些烦心,但也没放在心上,只骂了句,“坊州刺史在作甚!”
  这时候已经赶过来的宰辅杨恭仁开口道:“陛下,坊州近京兆,只怕刺史不敢贸然调兵。”
  这句话颇为委婉,实际上是在说,你这个皇帝正在坊州避暑,坊州刺史这么敢调用兵力呢?
  而且坊州不临前线,不像灵州、延州、代州那样,是不设常备军的,坊州刺史手中估摸着也没多少兵力,调用府兵那是需要兵符的。
  李渊点点头,“记得是太子门下的?”
  “杨文干。”李元吉答道:“孩儿知晓这人,早年是大哥的侍卫,后出任莫州总管,几年前调回关内出任坊州刺史。”
  李元吉突然眼睛一亮,“父亲,不过数百乱民,孩儿去一趟吧!”
  “你?”李渊有些犹豫。
  其实李渊觉得李元吉是最合适的人选,原因也很简单,毕竟杨文干是东宫一脉在关内唯二的州府级别的主官,另一个是领大军在夏州的薛万彻。
  如果在这时候让秦王一脉的将领去平乱,说不定就要惹出什么风波,而李渊是准备回京之后才彻底解决夺嫡纷争的,这时候如果惹出什么乱子,二郎可能不会放过这个机会……而李渊是没有杀子的计划的。
  柴绍倒也合适,不过他节制北衙禁军,护卫仁智宫,不太合适领兵平乱,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齐王李元吉的确是最合适的。
  不过李渊有点信不过这个儿子的能力,三个嫡子,二郎不用说了,大郎少有出征,但也晓军略,知进退,唯独三胡……虽然宠爱这个儿子,但李渊也不得不承认,太过平庸了。
  平庸这是好听的说法,不好听那就是废物一个。
  “父亲,毕竟宇文颖是孩儿举荐的。”李元吉一脸的期盼,“这次也带来近百侍卫,都擅骑射……”
  李元吉喋喋不休的请战,心想虽然出了意外,宇文颖来报的时候,自己没来得及出凤凰谷,但如果能领兵平乱,那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
  李渊迟疑良久才点头道:“近百侍卫不够,你从北衙禁军中选五百兵……以何人为将?”
  李元吉想了想,“左千牛卫将军宇文韶,或者李思行?”
  “李思行擅机变,通军略,可以其为主将。”李渊点点头,“宇文韶善冲阵,可为副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