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峥嵘 第675节(3 / 4)
一方面以并州总管李道宗为首,这也意味着一旦出了什么变故,李道宗是有资格总理大局的,另一方面副总管北上代州,就能压得住庞玉、秦武通,不会再令出多门。
而且这样一来,也不用将秦武通从代州总管这个位置上撤下来。
李善佩服的看着李世民,也不知道这是房玄龄、杜如晦出的主意,还是李世民这厮自己的想法,堪称两全其美啊。
李渊在心里盘算了下,想压得住秦武通、庞玉的,而且还要有能力观望战局,既能守御雁门关,也能在适合的时候出兵支援朔州刘世让、李世绩的,这样的大将并不多。
“怀仁。”李渊看向李善,“赵国公伤势如何?”
“勉强能行走如常,但难以上阵。”李善坦然直言,这也是事实,苏定方在仁智宫一战中受伤不算太重,但两条腿挨了好几刀,上阵中箭数支,如今起居不难,但上阵就很勉强了。
李渊有些失望,苏定方本就在代州任职过,本为名将,而且还曾经一度是代州军的主将……不过他心里也有数,即使苏定方无恙,李善也会找个理由婉拒。
毕竟北地的关内道、河东道四支唐军主力,延州的李靖,并州的李道宗,已经有了一个李善亲卫出身的张仲坚,再加上代州苏定方……那权柄就太重了。
陈叔达建议道:“或可使霍国公、淮阳王?”
柴绍、李道玄是如今朝中不多的有过独当一面经历的大将了,柴绍曾经远征吐谷浑,生擒可汗,李道玄虽然在山东下博一战大败,但终究平定河北,而且数年前曾经出任过河东道行军副总管一职。
“还是道玄吧。”李渊点头道:“毕竟嗣昌脚掌受伤,也行走不便,而且道玄也曾守御雁门关,算是重归故地。”
李世民在心里琢磨,姐夫柴绍的确行走不便,而且毕竟节制北衙禁军,而父亲选择李道玄,也是有着怀仁的原因。
庞玉、张公瑾、薛万钧都先后来信,其中张公瑾在赴任夏州之前,赶往仁智宫亲口对李世民提及,虽然已然离开数年之久,但魏嗣王李怀仁在代地依旧声望极隆,李药师远不能抗衡。
与李善交好的李道玄出任河东行军副总管,奔赴代州,掌控军权顺理成章,是肯定压制得住庞玉、秦武通的。
不说其他的,当年李善与崔信去马邑招抚苑君璋,就是李道玄守在了雁门关,坚拒襄邑王李神符出兵,这件事在代州无人不知。
接下来是兵力的调配,粮草的筹集运输,以及军械方面,李善就不掺和了,主要是李世民、杨恭仁、窦轨在讨论,还有今日也入两仪殿议事的新任民部尚书温彦博。
温彦博明显有些头大,调集粮草是民部的主责,但宜君仓如今空空如也,而华洲的永丰仓相当一部分的粮米都输去了延州道……毕竟延州道那边三四个州府都是年初才收复的,原本在梁师都的治下,基本上没有什么积蓄。
“幸好当年怀仁与元休都建言军屯。”李渊苦笑道:“否则实在难以供应。”
当年李善肢解苑君璋麾下,迁居云州、朔州汉民,又用欲谷设从突厥换来了三万汉民,这些人相当一部分最后的结局都是屯田,而并州长史窦静窦元休早年就有这方面的想法,借势也在太原行屯田,如今河东道粮草倒是不缺,比关内道的情况要好。
只不过军械方面倒是有不少问题,军器监、将作监的存货都不多,因为去年今年都大战连连,而且这方面的职权被少府侵吞了不少。
李善一边听着,一边想起了那个庐江郡王李瑗,这位郡王依附东宫,在杨文干谋逆的时候被软禁,前不久被罢少府卿,改任命为幽州都督……说的好听,实际上就是赶出长安,撵去河北了。
或许这也是个漏洞。
第一千二百零四章 揣测
临湖殿内,揉着眉心的李渊显得有些疲惫,长时间的议事让他有些撑不住了,毕竟一大把年纪,而且去年天台山,今年凤凰谷,都受了伤,不仅是身体受伤,心神也受创颇重。
正在小口品茶的李世民也有些疲惫,毕竟这是他第一次真正的处理这么大规模的政务,以往他是没有这样机会的,甚至于他往日征伐沙场,他也并不亲自打理粮草、后勤等事务,那都是由副手殷开山、屈突通等人负责,还有大量的谋士协助。
与此同时,和李渊不同,李世民还要考虑其他方面的因素。
这场战事的到来,也意味着持续了多年的夺嫡之争即将落下帷幕,这一点,李渊、李建成心里明白,但李世民还要去考虑裴世矩的可能出手。
临湖殿内,除了李渊、李世民父子之外,只有李善。
呃,李善是很轻松的,要不是因为李渊点名,自己也有些事想说,此刻都已经回家去了……也不知道今天中午十一娘的午饭吃的怎么样。
此刻的李善正在回想两仪殿议事结束后,从头到尾没有说一句话的太子李建成离去时,那略带悲凉的背影。 ↑返回顶部↑
而且这样一来,也不用将秦武通从代州总管这个位置上撤下来。
李善佩服的看着李世民,也不知道这是房玄龄、杜如晦出的主意,还是李世民这厮自己的想法,堪称两全其美啊。
李渊在心里盘算了下,想压得住秦武通、庞玉的,而且还要有能力观望战局,既能守御雁门关,也能在适合的时候出兵支援朔州刘世让、李世绩的,这样的大将并不多。
“怀仁。”李渊看向李善,“赵国公伤势如何?”
“勉强能行走如常,但难以上阵。”李善坦然直言,这也是事实,苏定方在仁智宫一战中受伤不算太重,但两条腿挨了好几刀,上阵中箭数支,如今起居不难,但上阵就很勉强了。
李渊有些失望,苏定方本就在代州任职过,本为名将,而且还曾经一度是代州军的主将……不过他心里也有数,即使苏定方无恙,李善也会找个理由婉拒。
毕竟北地的关内道、河东道四支唐军主力,延州的李靖,并州的李道宗,已经有了一个李善亲卫出身的张仲坚,再加上代州苏定方……那权柄就太重了。
陈叔达建议道:“或可使霍国公、淮阳王?”
柴绍、李道玄是如今朝中不多的有过独当一面经历的大将了,柴绍曾经远征吐谷浑,生擒可汗,李道玄虽然在山东下博一战大败,但终究平定河北,而且数年前曾经出任过河东道行军副总管一职。
“还是道玄吧。”李渊点头道:“毕竟嗣昌脚掌受伤,也行走不便,而且道玄也曾守御雁门关,算是重归故地。”
李世民在心里琢磨,姐夫柴绍的确行走不便,而且毕竟节制北衙禁军,而父亲选择李道玄,也是有着怀仁的原因。
庞玉、张公瑾、薛万钧都先后来信,其中张公瑾在赴任夏州之前,赶往仁智宫亲口对李世民提及,虽然已然离开数年之久,但魏嗣王李怀仁在代地依旧声望极隆,李药师远不能抗衡。
与李善交好的李道玄出任河东行军副总管,奔赴代州,掌控军权顺理成章,是肯定压制得住庞玉、秦武通的。
不说其他的,当年李善与崔信去马邑招抚苑君璋,就是李道玄守在了雁门关,坚拒襄邑王李神符出兵,这件事在代州无人不知。
接下来是兵力的调配,粮草的筹集运输,以及军械方面,李善就不掺和了,主要是李世民、杨恭仁、窦轨在讨论,还有今日也入两仪殿议事的新任民部尚书温彦博。
温彦博明显有些头大,调集粮草是民部的主责,但宜君仓如今空空如也,而华洲的永丰仓相当一部分的粮米都输去了延州道……毕竟延州道那边三四个州府都是年初才收复的,原本在梁师都的治下,基本上没有什么积蓄。
“幸好当年怀仁与元休都建言军屯。”李渊苦笑道:“否则实在难以供应。”
当年李善肢解苑君璋麾下,迁居云州、朔州汉民,又用欲谷设从突厥换来了三万汉民,这些人相当一部分最后的结局都是屯田,而并州长史窦静窦元休早年就有这方面的想法,借势也在太原行屯田,如今河东道粮草倒是不缺,比关内道的情况要好。
只不过军械方面倒是有不少问题,军器监、将作监的存货都不多,因为去年今年都大战连连,而且这方面的职权被少府侵吞了不少。
李善一边听着,一边想起了那个庐江郡王李瑗,这位郡王依附东宫,在杨文干谋逆的时候被软禁,前不久被罢少府卿,改任命为幽州都督……说的好听,实际上就是赶出长安,撵去河北了。
或许这也是个漏洞。
第一千二百零四章 揣测
临湖殿内,揉着眉心的李渊显得有些疲惫,长时间的议事让他有些撑不住了,毕竟一大把年纪,而且去年天台山,今年凤凰谷,都受了伤,不仅是身体受伤,心神也受创颇重。
正在小口品茶的李世民也有些疲惫,毕竟这是他第一次真正的处理这么大规模的政务,以往他是没有这样机会的,甚至于他往日征伐沙场,他也并不亲自打理粮草、后勤等事务,那都是由副手殷开山、屈突通等人负责,还有大量的谋士协助。
与此同时,和李渊不同,李世民还要考虑其他方面的因素。
这场战事的到来,也意味着持续了多年的夺嫡之争即将落下帷幕,这一点,李渊、李建成心里明白,但李世民还要去考虑裴世矩的可能出手。
临湖殿内,除了李渊、李世民父子之外,只有李善。
呃,李善是很轻松的,要不是因为李渊点名,自己也有些事想说,此刻都已经回家去了……也不知道今天中午十一娘的午饭吃的怎么样。
此刻的李善正在回想两仪殿议事结束后,从头到尾没有说一句话的太子李建成离去时,那略带悲凉的背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