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峥嵘 第686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总的来说,承当了最重压力的东面防线中,唐军上下的气氛保持着既紧绷又轻松的状态,这很大程度上与李善有关。
  原因也很简单,东面防线的压力最重,所以张仲坚将最信任的一部放在了这儿……说白了,这儿大都是李善、苏定方两任灵州道行军总管的旧部。
  事实上,不仅仅是东面防线,整个鸣沙大营中,得张仲坚托付重任的将领基本上都是李善的旧部,史大奈、段志玄、侯洪涛、何方、阚陵无不是李善的旧部甚至亲信。
  所以,距离鸣沙大营二十多里外,黄河边的一座小城,驻扎的是一支七八千人的唐军,率兵的将领是侯君集、郭孝恪、冯立、何流。
  这四个人中,侯君集与李善虽然有些瓜葛,但少有来往,郭孝恪与李善是有私怨的,冯立虽然是李善的旧部,但前者是东宫的心腹将领,在如今秦王随时都可能入主东宫的时候,张仲坚明显是刻意排斥。
  同样是经历了初战,中宁承受的压力要比鸣沙大营轻得多,毕竟是有不矮的城墙为障碍,突厥骑兵不肯蚁附登城,总不能骑着马飞上城墙吧。
  在城墙下丢下了近百尸体后,突厥就撤兵了,郭孝恪面色阴沉的遥望东北方向,心里忿忿不平,在他看来,这是张仲坚排除异己。
  “真的不给殿下去信?”
  面对郭孝恪第三次的询问,侯君集摇摇头,“没有必要,就算去信殿下又能如何?”
  不等郭孝恪回答,侯君集迅速道:“张武安守御原州,除非是突厥大败,否则绝不可能出兵。”
  “某是指张仲坚那厮……”
  “更不可能。”侯君集再次摇头,“张仲坚乃是魏嗣王亲信……”
  顿了顿,侯君集补充道:“不是谁都如魏嗣王那般,如今已然开战,军心一乱,大败之下,你我也难以幸免。”
  郭孝恪的心思,侯君集心里一清二楚,这货是想仿造当年李怀仁夺军,抢了灵州军的指挥权……张仲坚无能无谋无胆,灵州军危在旦夕,如果有李世民的支持,秦王一脉抢占指挥权,并非不可能。
  但侯君集不肯,也不敢,玩这种手段也不能在这时候,一个不好就要全军覆没。
  更何况,一方面,侯君集很清楚,郭孝恪的愤怒不在于张仲坚的引军后撤,而是导致了郭孝恪收敛的大量珍宝财物遗失在了灵武县。
  另一方面,作为历史上在贞观年间大放异彩的名将,侯君集在短暂的愤怒之后,敏锐的察觉到张仲坚在鸣沙驻军的种种优势。
  第一千二百二十八章 血战
  九月二十日,突厥攻打鸣沙大营的第三日。
  极为疲惫的刘仁轨靠在箭楼的木柱子上歇息,一旁的士卒正在替其裹伤,刚才那次交锋,刘仁轨险些被一柄长刀从后脑勺砍下去,好悬身侧同僚一脚将其踹出去,但背脊也被拉出了一道长长的口子。
  三日鏖战,虽然突厥人的攻击力度一日比一日弱,但让张仲坚等唐军将领意外的是,突厥人眷恋不去,拼命攻打鸣沙大营。
  第一道羊马墙已经被突厥人不计代价的摧毁了,羊马墙后面是壕沟,壕沟的一侧是一面不高的矮墙,如今唐军士卒依托矮墙与突厥人对峙。
  矮墙后方就是唐军的大营了,栅栏后方堆放着各式各样的大量如拒马、鹿角的军械,专门用以阻碍突厥骑兵可能的突袭。
  远处的略高的山丘上,遥望战局的张仲坚并不畏惧,他心里很清楚,如果没有意外,都布可汗虽然坐拥十万大军,呃,三日鏖战受损不小,现在应该在九万左右,但想攻破不缺军械,不缺粮草,而且士气并不低落的鸣沙大营,近乎是不可能的。
  填平了壕沟还有矮墙,推倒了矮墙还有栅栏,拆毁了栅栏还有大量的拒马,缺少盾牌的突厥骑兵要在密集的箭雨覆盖下完成这一切,然后再面对养精蓄锐已久,依托拒马、鹿角的唐军精锐,都布可汗如果真的这么继续下去,张仲坚甚至有把握完成一场大胜。
  第一日唐军伤亡近三千,但第二日就迅速下降到一千多一些,第三日只有几百人,突厥的攻击次数没有降低,但力度一日比一日低,这也是张仲坚疑惑的地方……都布可汗为什么非要攻克鸣沙大营。
  突厥攻打鸣沙大营,这不出乎张仲坚的预料,但这样的猛攻,却让他非常意外。
  的确,唐军主力卡在了鸣沙,导致突厥虽然占据了大半个灵州,但却始终不敢放松,但只要盯住了鸣沙大营就够了,为什么非要大力攻打呢?
  就算突厥摧毁了鸣沙大营,两年内第三次击溃灵州军,纵横灵州、会州两地,但也很难攻破原州,进入关内道的腹地。
  如今的原州刺史可是文武双全堪称名将的张士贵,上任这一年多来,修筑关卡,训练士卒,兵力充足,粮草无虞,被突厥攻破的可能性太小太小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