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峥嵘 第712节(2 / 4)
至于河东那边,只能让怀仁去了,只要能保住河东局势不崩盘就行了,有双士洛、齐善行西进,并州军与代州军余部应该不至于被击溃。
不过,朔州的刘世让、李世绩就很难了,基本上成为弃子了。
李渊在心里想,还好在仁智宫的时候,自己就嘱咐怀仁与二郎亲近,不然怀仁去河东,只怕都未必能指挥得动那些天策府大将。
想到这儿,李渊看向一旁的殿中监苏制,“午后你亲去传召魏嗣王李怀仁觐见。”
“是。”苏制有些意外,自己还想假传圣旨呢,好嘛,这次真不是假传圣旨了。
李建成更是意外,眼角余光扫了扫下面的裴世矩,预定是在黄昏前,不过父亲却是在午后召见。
裴世矩不动声色,心里猜到了李渊的思路,不过他觉得李渊只是在无用功……来袭的大军兵力会超过李渊的预计,李神通可能连第一波攻势都抵挡不住。
再加上今日就会受到密信的燕郡王罗艺,陇右道必然在短时间内大半沦陷,仅仅靠李孟尝,难有作为。
“梁州总管何人?”
杨恭仁曾经兼任吏部尚书,还记得清楚,“长平郡公张亮。”
“张亮……”李渊记得这个人,瓦岗出身,后来为天策府属官,“中书拟诏,命张亮即刻领兵三千,北上入京兆,拱卫长安。”
陈叔达、杨恭仁、萧瑀和窦轨都并不意外,如今京兆府内空虚,陇右道或会遭突厥猛攻,这时候抽调兵力北上是理所应当的。
但裴寂却隐隐察觉到了些异样,他很清楚这位相交数十年的大唐皇帝,如果没有发生什么变动,不会这么大动干戈……说起来简单,但梁州乃是汉时汉中,调集兵力北上不是件小事。
除却战事之外,李渊又与几位宰辅讨论了几件其他的政事,才转头回了甘露殿。
甘露门外,王君廓依旧着甲持刀而立,李渊略为有些意外,笑着赞了几句。
而承天门大街上的门下省内,裴世矩已经遣派人手去了通化坊,盯着平阳公主府。
第一千二百八十六章 羞辱
甘露殿。
李渊久久的坐在一张胡凳上,视线无意识的盯着对面的墙壁,像是凝固住的一尊雕像,只不过背脊有些驼,身形略有些萎缩。
好久之后,李渊低低叹息,“老了,老了。”
的确,李渊今年已经是花甲之年了,正好六十岁,在这个时代已经算是不折不扣的老人,甚至都能算是高寿了。
十年前的李渊能纵马骑猎,能夜御十女,但岁月不饶人,再加上仁寿宫、仁智宫连续两年的事变,李渊不仅受伤而且情绪也遭到了巨大的冲击,这让他已经显得有些老态龙钟。
李渊的思绪无意识的乱飞,时而突然想到了被放逐蜀地的四子李元吉,时而突然想到了即将觐见的李善,时而突然想到正在承天门外的柴绍……
其实李渊自己心里清楚,自己只是不愿意去想东宫的那位长子,自己当年赞誉他什么?
仁厚有德,沉稳精干,有泰伯之贤……
从昨天知道内情后到现在,始终有一个疑问在李渊心里盘桓,这让他既希望得到验证,同时也不希望知道答案。
太子与张婕妤私通究竟多久了?
李渊犹记得,武德四年洛阳虎牢之战后,张婕妤曾经为其父求良田,自己还赐下了手诏,但二郎却将那些良田赐给了淮安王李神通,为此自己勃然大怒,呵斥二郎……诏令不如尔教邪?
现在想想,只怕其中另有隐情,是张婕妤父亲索要的良田被二郎夺走赐给了李神通,还是张婕妤的父亲非要索要已经被二郎赐给李神通的那些良田呢?
山东良田那么多,二郎也不是个吝啬之人,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返回顶部↑
不过,朔州的刘世让、李世绩就很难了,基本上成为弃子了。
李渊在心里想,还好在仁智宫的时候,自己就嘱咐怀仁与二郎亲近,不然怀仁去河东,只怕都未必能指挥得动那些天策府大将。
想到这儿,李渊看向一旁的殿中监苏制,“午后你亲去传召魏嗣王李怀仁觐见。”
“是。”苏制有些意外,自己还想假传圣旨呢,好嘛,这次真不是假传圣旨了。
李建成更是意外,眼角余光扫了扫下面的裴世矩,预定是在黄昏前,不过父亲却是在午后召见。
裴世矩不动声色,心里猜到了李渊的思路,不过他觉得李渊只是在无用功……来袭的大军兵力会超过李渊的预计,李神通可能连第一波攻势都抵挡不住。
再加上今日就会受到密信的燕郡王罗艺,陇右道必然在短时间内大半沦陷,仅仅靠李孟尝,难有作为。
“梁州总管何人?”
杨恭仁曾经兼任吏部尚书,还记得清楚,“长平郡公张亮。”
“张亮……”李渊记得这个人,瓦岗出身,后来为天策府属官,“中书拟诏,命张亮即刻领兵三千,北上入京兆,拱卫长安。”
陈叔达、杨恭仁、萧瑀和窦轨都并不意外,如今京兆府内空虚,陇右道或会遭突厥猛攻,这时候抽调兵力北上是理所应当的。
但裴寂却隐隐察觉到了些异样,他很清楚这位相交数十年的大唐皇帝,如果没有发生什么变动,不会这么大动干戈……说起来简单,但梁州乃是汉时汉中,调集兵力北上不是件小事。
除却战事之外,李渊又与几位宰辅讨论了几件其他的政事,才转头回了甘露殿。
甘露门外,王君廓依旧着甲持刀而立,李渊略为有些意外,笑着赞了几句。
而承天门大街上的门下省内,裴世矩已经遣派人手去了通化坊,盯着平阳公主府。
第一千二百八十六章 羞辱
甘露殿。
李渊久久的坐在一张胡凳上,视线无意识的盯着对面的墙壁,像是凝固住的一尊雕像,只不过背脊有些驼,身形略有些萎缩。
好久之后,李渊低低叹息,“老了,老了。”
的确,李渊今年已经是花甲之年了,正好六十岁,在这个时代已经算是不折不扣的老人,甚至都能算是高寿了。
十年前的李渊能纵马骑猎,能夜御十女,但岁月不饶人,再加上仁寿宫、仁智宫连续两年的事变,李渊不仅受伤而且情绪也遭到了巨大的冲击,这让他已经显得有些老态龙钟。
李渊的思绪无意识的乱飞,时而突然想到了被放逐蜀地的四子李元吉,时而突然想到了即将觐见的李善,时而突然想到正在承天门外的柴绍……
其实李渊自己心里清楚,自己只是不愿意去想东宫的那位长子,自己当年赞誉他什么?
仁厚有德,沉稳精干,有泰伯之贤……
从昨天知道内情后到现在,始终有一个疑问在李渊心里盘桓,这让他既希望得到验证,同时也不希望知道答案。
太子与张婕妤私通究竟多久了?
李渊犹记得,武德四年洛阳虎牢之战后,张婕妤曾经为其父求良田,自己还赐下了手诏,但二郎却将那些良田赐给了淮安王李神通,为此自己勃然大怒,呵斥二郎……诏令不如尔教邪?
现在想想,只怕其中另有隐情,是张婕妤父亲索要的良田被二郎夺走赐给了李神通,还是张婕妤的父亲非要索要已经被二郎赐给李神通的那些良田呢?
山东良田那么多,二郎也不是个吝啬之人,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