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节(2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因为他在抄书时会画几幅插画进去, 或是简笔的仕女图,或是山水画,原来还担心没市场, 没想到尝试了一本以后书斋老板就提出要他多产出类似的话本, 如今已经涨到了八百文一本。
  其实方长庚猜测买话本的有不少是县里的小姐们。
  她们虽不能参加科举, 但大多都识字, 平时囿于闺房,也只能靠偷偷看这些话本度日。
  自古以来,女子都是消费群体中的中坚力量,可怕的是她们还不缺钱。
  如今每月抄两本,既不会影响课业,也能每月有一两六钱的入账。
  再加上卖画的钱,明年院试的开销大部分便能自己承担了。
  他甚至有些不切实际地想,若是自己将来中了两榜进士,当了官,留在这里的笔墨也算是一段值得流传的佳话……
  第二天一早,方长庚和周其琛、王复就早早去了讲堂。
  果不其然,已经有许多人坐在前排等着教谕了,方长庚几人只好退而求其次,坐在中间。
  这也得多亏王复。
  因为他们是童生,年纪又小,有些秀才难免仗着身份压他们一头,比如邻镇的两个小童生就像两只小鹌鹑似的,被迫只能坐在最后,不敢占中间的座位。
  但王复不一样,不说他的身份人人皆知,就是体格也不知比这些文弱秀才结实了多少倍,所以没人敢欺辱他们。
  等了一会儿,教谕大人沈赫终于现身了。
  原来还有些吵嚷的讲堂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硬着脖子直视前方,不敢妄动。
  待沈赫走到大案后面,方长庚才看到他的真面目。
  只见他大约四十上下,方正国字脸,面色微黑,下巴蓄须,一看就是十分严厉板正之人。
  方长庚却松了口气。
  越是这样的人越痛恨歪门邪道、巧言令色之辈,反过来,只要品行端正,勤奋刻苦,他也一定会欣赏。
  果然如方长庚所想的那样,沈赫一开口便直接讲《孝经》的内容,并未有一句赘言。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