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张瑄的表现(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李亨这一次的“动作”太惊人了,几乎是一种肆无忌惮的挑衅。
  他竟然越过张瑄,将此次唐蕃战役大捷归功于李光弼和杨涟两人,直接将李光弼封为郡王,还暂代了陇朔大都督,等于是变相将张瑄的陇朔军职免去。
  李光弼被册封为郡王,又兼任陇朔大都督,身份地位和权力等级几乎与张瑄平起平坐了。而真要严格说起来,张瑄的天下平叛大元帅是临时性的职务,一旦安禄山叛乱平息,职务自动解除,而他又失去了陇朔军职,等于是只剩下一个王爵。
  南霁云诚惶诚恐地侍立在侧,却没有“等”来想象中的张瑄的雷霆大怒和剧烈反应。
  “南八,赏杨涟和张巡的信使各钱十贯,速速打发他们离开,不要在潼关停留。”张瑄挥了挥手,声音非常温和。
  南霁云飞快地抬头扫了张瑄一眼,似是没有想到张瑄的表现如此平静,一时间倒是怔在那里。
  张瑄淡然又道,“南八,本帅的话你没听到吗?”
  南霁云吓了一跳,赶紧涨红着脸躬身领命,“末将遵命。”
  南霁云走后,张瑄的脸色立即阴沉了下来。他猛然一拍桌案,眸子里中一丝寒光一闪而逝。
  李亨此举直接激怒了张瑄,同时也让他非常失望。他心里很清楚,李亨是通过这种做法来敲打和试探自己,看看自己的承受底线。同时也是做给天下藩镇和满朝文武看的,以这种无形的方式来打压张瑄的威望和权势。
  如果张瑄表现激烈,安禄山叛军当前,李亨或许会立即转变态度。
  磨还没有推完,就开始急不可耐地要杀驴了吗?张瑄冷冷一笑,端起桌案上的茶盏,一饮而尽,然后霍然起身出了书房回了自己的卧房。
  但最让张瑄愤怒的还不是李亨的做法,而是李光弼的表现。李光弼居然安之若素理所应当地受封为郡王,代理起陇朔大都督。对于张瑄来说,这相当于一种背叛。
  这意味着张瑄或许没有用错人,但却看错了人。他将对吐蕃的防御和整个青海的守防全部交给了李光弼,提携荐拔之恩无与伦比。可在这种情况下,杨涟都知道向张瑄表明态度谦让一番,李光弼却受之坦然。
  如此种种,岂能不让张瑄愤怒!
  所谓人心难测。他终归是人不是神,况且这世间最难掌控的便是世道人心。
  ……
  ……
  当天,传出了张瑄患病的消息。
  众将纷纷前来探视,包括楚王李豫和监军霍长青,以及最近刚刚以犒赏三军名义抵达潼关的建宁王李倓。
  这个时候,李亨越过张瑄直接册封李光弼为平蕃郡王、暂代陇朔大都督,杨涟为宁泊侯,李光弼坦然受之而杨涟上书请辞侯爵的消息已经传到潼关,引起军中震动。
  但让李亨没有想到的是,他本来试图打压张瑄的威望,却不料此举直接刺激了陇朔大军的反弹,将士为之心寒。越来越多的将士为张瑄抱不平,潼关上下对朝廷不满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
  李亨错误地低估了张瑄在陇朔大军中的威望和影响力、掌控力。
  张瑄在陇朔大军中的威望不是靠权力高压来的,而是经过了战火的洗礼和人格魅力的日渐凝聚。无论是火器的发明,还是对吐蕃战争的运筹帷幄,亦或是爱兵如子的作风和大公无私的高风亮节,张瑄在陇朔将士心中的地位,远非哥舒翰这样的藩帅所能及。
  狡兔死走狗烹,这已经是普世的逻辑。当皇帝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准备向功臣下手的魅影渐露端倪,还是让陇朔将士心灰意冷。
  远在灵州的李亨并不知晓潼关的真正军心,而就在潼关的楚王李豫和监军霍长青却是心急如焚如履薄冰,生怕皇帝此举会逼反张瑄,导致兵变。
  以张瑄在军中的威望,他若是由此生出叛心,登高一呼必然黄袍加身,大唐社稷将危在旦夕。
  时间一天天过去,张瑄卧床不起,闭门不出,所有军务全部交给了封常清和郭子仪。从表面上看去,潼关大军非常平静,但在李豫和霍长青心里,这更像是暴风雨来临前的短暂平静。
  消息同样传到了叛军那边。洛阳的安禄山得知,大为兴奋。他立即派出使臣前往潼关,投书张瑄,表示皇帝无道、要与张瑄结成同盟共取天下。
  一时间,军心沸沸扬扬,各种小道消息满天飞。有不少军中中低层将佐和士卒甚至暗中叫嚣着要拥立张瑄为帝,另立朝廷,与安禄山范阳军马兵分天下。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