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8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即便是这样的老师,也依然可以上岗,只是因为后世那个时候,全国上下认字的人太少了,只能赶鸭子上架,一遍一遍、一轮一轮的扫盲,最后才将全国的文盲人数大幅度的降了下来。
  而现在刘衍面对的情况也差不多是这样的,整个大明上下,能够熟练教授各种新式课程的先生非常少,如今要在全国推广新式教育,就必须要将教书先生扩大化,哪怕其本人对新式教育都是一知半解,甚至两眼一抹黑,只要是能认字,能够照本宣科,甚至是一个字一个字的照着书本念,那就可以了!
  其实华夏自古的教育体系就是“填鸭式”的方法,先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死记硬背,不理解可以,不认同可以,不明白也可以,先记下来,等到将来年纪增长、阅历增长、学问增长之后,便能够自然而然的融会贯通,以前许多想不明白的道理,到了一定年纪自然就明白了。
  就好像后世所说的那样:年轻时候射出的一颗子弹,正中多年后自己的眉心!
  于是刘衍对宋应星说道:“宋侍郎的这个办法,本公看可以推行。只是在选取教书先生的时候,一定要对其进行甄别,凡是不赞同新政者,不管学问如何,一律都不得任用。”
  宋应星见刘衍答应了下来,心中大喜,当即抱拳说道:“阁老放心,此时下官亲自盯着。”
  开始刘衍是任命宋应星为民政部主事,暂时主管教育司。宋应星上任之后,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便将新式学习的各种教材刷新了一遍,还填补了农事、手工业等类别教材的空白。
  刘衍闻讯大喜,直接下令将宋应星从民政部主事提拔为侍郎,仍旧主管教育司。
  而此时随着新政的全面铺开,民政部也对新式教育体系进行了全面的梳理。
  此时新式教育体系自下而上分为县学、府学(直隶州学)、道学(各省)三级,县学为启蒙基础,相当于后世小学、初中阶段,府学及直隶州学相当于高中阶段,已经有一定的选拔性质了。
  道学相当于后世的大学阶段,已经是研究各种学问、各类技术的所在。
  而按照具体新式学校教授的内容分类,各地县学都是一样的,教授识字、常识、四书五经等基础学科。
  到了府学、直隶州学这一级别,就开始分类了,有学习经史子集的文学类学校,有教授各类手工业技术的学校,有教授经商知识的学校,有教授农学知识的学校,等等。
  而到了道学这一等,依然和府学一样,分为各类专业学校,只不过研究的更深,在刘衍的计划下,道学将作为今后大明的技术研发、技术储备、技术人才培养的摇篮。
  随后刘衍便笑着让宋应星坐下,问道:“如今各地新式学校筹建的如何了?”
  宋应星这段时间一直在忙碌这些事情,各种数据就在脑海中记着,于是当即说道:“启禀阁老,如今山东、北直隶两地的所有府县,已经全部普及了新式学校,凡是适龄生源,也已经基本入学。”
  “山西、河南、宣府三地新式学校的普及情况,大概有个三到四成,目前这三地以宣府的情况最好,山西、河南因为战乱的原因,目前的首要还是民生,所以新式学校的普及就慢了一些。”
  “至于其余各道府县,则只有一到两成的普及率。”
  宋应星担心刘衍不高兴,急忙说道:“不过阁老也不用忧虑,目前朝廷财力充足,随着新政的逐步落实,新式学校的普及速度是会越来越快的,下官估计,再有三到五年的时间,我大明便可以全面构建起新式的教育体系。”
  刘衍点了点头,其实三到五年的时间已经非常快了,要知道此时的大明才刚刚从剿灭李自成的战火中站起来,不少地方的百姓连基本的生存都是困难,要在这个时候一下子就普及新式教育,是不可能,也绝不现实的。
  于是刘衍点了点头,说道:“三到五年,时间上可以,但是民政部教育司也要实时的调整政策,大力推进。”
  其实还有一句话,刘衍并没有说出来,那就是刘衍准备在新式教育体系全面建成,大明原有的旧式私塾、官学教育体系被取代之后,大明的科举考试将与新式教育挂钩。
  到了那时,想要考取功名,光背四书五经,只会写八股文,是不可能考取功名的,必须要精通各种实用之学。
  想进农事部,就要有农业学校的文凭,想要进国防部,就要拿到演武堂的毕业证,想要进财政部,就要有财政学校的毕业证。
  只有拿到各种专科学校的毕业证,然后才能有资格参加朝廷的专项科举考试。届时朝廷科举也将仿效后世的公~务员考试,分门别类的组织一系列的考试,而不是用一张试卷考完了事。
  将来的大明朝廷,那将是专业的人才,干专业的事情,如此才能彻底杜绝东林党那样,只会夸夸其谈,只会写漂亮文章,却一点实事都干不了的“口号官吏”。
  “嗯。”
  刘衍心中暗道:“万里长征第一步,先建立新式教育体系,然后再说其他吧。”
  随后刘衍又意识到,估计将来改革科举的时候,又将是一番动荡,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现在先考虑眼下的问题好了。
  “对了还有一事。”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