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呃……这是刚刚那位写的??
  还是那位冷酷无情,头也不抬,运笔如飞的小哥。
  小哥头也不抬:“这回借的是……”
  “还有《四书析疑》?”
  “对,”张幼双用力地点点头,“还有《四书析疑》!”
  一回到家,张幼双迫不及待地就摊开了《四书析疑》,一字一句地扫了过去,眼睛亮晶晶的。
  她有一种预感,她这回捡到宝了!
  刚刚在藏书楼的时候没时间细看,如今细看这手字有点儿像俞巨巨写的啊……
  再往后一看,张幼双的眉头就忍不住皱了起来。
  这本《四书析疑》简直是错误连篇,误人子弟。
  可能那位不知名的巨巨也是这么想的,在书页空白中俱都用朱批作了纠正和批注。
  行笔雄健奇诡,古拙有力,参以灵妙俊秀,更显峥嵘变化。朱批所用的言语平实工炼,毫无浮躁气,几乎详尽地列出了前人注解,佐以个人观点略作补充。
  能将各种推理方式进行熟练而灵活的运用,考据翔实。
  就比如眼前这一句“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学则不固”的“固”历来有歧义。
  钱穆先生《论语新解》试译为:“一个君子,不厚重,便不能威严。能向学,可不固陋。”
  《十三经注疏》邢昺收录有二:其一是孔安国注:固,蔽也。当学先王之道,以至博闻强识,则不固蔽也。
  其二为“坚固”义,言人不能敦重,既无威严学又不能坚固识其道理也。这也是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所取的观点。
  “固蔽”和“坚固”这二义均为常训,总而言之,对于“学则不固”的解释,无外乎这两种。
  这位不知名的巨巨明显是“固陋”派的。还顺手引《左传·定公十年》《孟子·告子下》《礼记·哀公问》的原句佐证。
  这是直接反对朱熹巨巨的解释啊!!
  与钱穆先生一样,这位巨巨认为这“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
  非止钱穆先生,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议注》中明显也是赞成“固陋”这个观点的,将“不重则不威”和“学则不固”视为并列关系,认为这几句话分指五件事。
  若是将“固”解释成了坚固,就变成了“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成了递进的因果关系。
  此处又引《论语》中各种例子来证明,“则”多用于并列关系而非递进关系。
  除了对“学则不固”的疑义进行了辨析之外,又对其后“无友不如己者”的疑义同样进行了辨析。
  这样一句一句看下去,看得张幼双几乎入了迷,浑身热血沸腾,忍不住埋头各种记笔记,差点儿就犯了她爹张廷芳的老毛病,倒上一杯酒,佐酒夜读。
  看到正嗨皮之处,再往后一翻,后半本却是一片空白。
  张幼双愣了一下,这才回过神来。
  难道那位不知名的巨巨只批注了前半本就到了还书时限吗?
  恋恋不舍地合上了眼前这本《四书析疑》,张幼双长长地吁出一口气,还有点儿意犹未尽。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