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国千娇 第397节(3 / 4)
“能试成吗?”昝居润问道。
徐胜有些迟疑,大声说道:“反正铳管用铸造,必得孔大、身粗;火药跑气,打不远!还得用锻裹的法子。”
“以冷棍为芯,铁板裹成?”昝居润道,“不是试过不行么?”
徐胜道:“是呐,熟铁太软,一炸就变形;稍硬又脆,一炸就裂。不过俺琢磨了,有两处不妥,一是铁料不行,二是火药不行。”
昝居润回头对随行的一个书吏道:“你把他说的记下来。”
“喏。”书吏赶紧从包里掏出笔墨准备。
徐胜又道:“俺们用的火药太烈,烧得太快、反易炸裂铁管;烟却少,弹丸在膛中冲不远。那火药炸东西行,发铅弹不太中用。俺重新调了配料,多加炭。
另外锻制铳管的铁,太熟软,稍硬便脆。俺试了很多法子,加石灰石能有好转……不过俺之前是一边锤炼熟铁,一边加石灰石粉,渣全捶打在铁料里来了。现今重新想法子,在炉子铁水里加!”
昝居润问:“这是什么缘故?”
徐胜一脸茫然:“小的不知道,小的一家三代都是铁匠,靠的是历练。”
他指着身后发热的大炉子道:“铁水重新浇铸成块后,俺就反复烧红了锻打,打成熟铁。然后用这种熟铁重新锻裹铳管。”
昝居润道:“你要是干成了,赏你钱一百贯!”
徐胜瞪圆了眼睛:“昝辅政一言九鼎!”
昝居润断然道:“只要你干成了,本官便是用俸禄也要赏你!”
但是这玩意要制成试验,至少要一个多月,昝居润等不及了,一个多月后已是明年!他就将收集的情况写奏章上去,总比写上“白费钱粮一无所获”好。
……这天郭绍一走进东殿书房,便见御案上有很多奏章,绝大部分是劝改国号的,已经分好类,他便丢在一旁不予批复,然后一并拒绝便是。
姿态要做足,若是一来就主动想改国号做开国皇帝,就显得十分难看;须得让很多人拥护自己,“勉为其难”才能干这事……虽然郭绍自己也很开国称帝。
而且郭绍还有一些事没想好,无法太急。
当年登基没有封功臣爵位,现在开国是得该考虑了……而且现在的禁军兵权制度适合于经常性的大规模战争处境,但不利于保证皇权的安全。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史上赵匡胤之所以杯酒释兵权,也是看到了其中风险。郭绍也要依样画瓢来个杯酒释兵权?他否定这种做法,因为他的军事理念和赵匡胤完全不同……而且照那种法子,现在朝廷实在没那么多钱“赎”回大将们的兵权。
郭绍决定再等等。
就在这时,军器监的一份奏章进入了郭绍的眼帘。他别的奏章大多发给政事堂和枢密院的大臣酌情处理,但对军器监的奏章却十分有兴趣……古代士大夫对技术不怎么重视,但郭绍的观念毕竟不一样。
昝居润亲笔写的奏疏,其中着墨提到了一个叫徐胜的工匠,改进火铳铳管的尝试。
郭绍看得十分投入,只觉得很有道理的样子……印象里火枪好像不是黄灿灿的铜铸,真的是铁管!只是以前多次尝试用铁管没成功,才搞出那模样看起来不伦不类的火枪。
至于铁料里加石灰粉是什么原理?
郭绍琢磨了半天愣是没搞懂,提起笔在纸上乱画一些化学方程式,可惜他的化学知识只限于中学,而且忘记大半了!若他学的是冶金专业,现在或许能搞明白一些,可惜也不是。郭绍也是半壶水,很多东西一知半解。
好在他以前为了生计也干过铁匠,对此时的工艺还有点了解。
他无法搞懂工匠的工艺原理,猜测难道是铁矿石里含硫太多或者有什么杂质影响金属强度,加入的添加料能去杂质?
不管怎样,定要鼓励能够创新的工匠!郭绍提起笔时,想起昝居润就在这书房里。
郭绍抬起头道:“昝辅政。” ↑返回顶部↑
徐胜有些迟疑,大声说道:“反正铳管用铸造,必得孔大、身粗;火药跑气,打不远!还得用锻裹的法子。”
“以冷棍为芯,铁板裹成?”昝居润道,“不是试过不行么?”
徐胜道:“是呐,熟铁太软,一炸就变形;稍硬又脆,一炸就裂。不过俺琢磨了,有两处不妥,一是铁料不行,二是火药不行。”
昝居润回头对随行的一个书吏道:“你把他说的记下来。”
“喏。”书吏赶紧从包里掏出笔墨准备。
徐胜又道:“俺们用的火药太烈,烧得太快、反易炸裂铁管;烟却少,弹丸在膛中冲不远。那火药炸东西行,发铅弹不太中用。俺重新调了配料,多加炭。
另外锻制铳管的铁,太熟软,稍硬便脆。俺试了很多法子,加石灰石能有好转……不过俺之前是一边锤炼熟铁,一边加石灰石粉,渣全捶打在铁料里来了。现今重新想法子,在炉子铁水里加!”
昝居润问:“这是什么缘故?”
徐胜一脸茫然:“小的不知道,小的一家三代都是铁匠,靠的是历练。”
他指着身后发热的大炉子道:“铁水重新浇铸成块后,俺就反复烧红了锻打,打成熟铁。然后用这种熟铁重新锻裹铳管。”
昝居润道:“你要是干成了,赏你钱一百贯!”
徐胜瞪圆了眼睛:“昝辅政一言九鼎!”
昝居润断然道:“只要你干成了,本官便是用俸禄也要赏你!”
但是这玩意要制成试验,至少要一个多月,昝居润等不及了,一个多月后已是明年!他就将收集的情况写奏章上去,总比写上“白费钱粮一无所获”好。
……这天郭绍一走进东殿书房,便见御案上有很多奏章,绝大部分是劝改国号的,已经分好类,他便丢在一旁不予批复,然后一并拒绝便是。
姿态要做足,若是一来就主动想改国号做开国皇帝,就显得十分难看;须得让很多人拥护自己,“勉为其难”才能干这事……虽然郭绍自己也很开国称帝。
而且郭绍还有一些事没想好,无法太急。
当年登基没有封功臣爵位,现在开国是得该考虑了……而且现在的禁军兵权制度适合于经常性的大规模战争处境,但不利于保证皇权的安全。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史上赵匡胤之所以杯酒释兵权,也是看到了其中风险。郭绍也要依样画瓢来个杯酒释兵权?他否定这种做法,因为他的军事理念和赵匡胤完全不同……而且照那种法子,现在朝廷实在没那么多钱“赎”回大将们的兵权。
郭绍决定再等等。
就在这时,军器监的一份奏章进入了郭绍的眼帘。他别的奏章大多发给政事堂和枢密院的大臣酌情处理,但对军器监的奏章却十分有兴趣……古代士大夫对技术不怎么重视,但郭绍的观念毕竟不一样。
昝居润亲笔写的奏疏,其中着墨提到了一个叫徐胜的工匠,改进火铳铳管的尝试。
郭绍看得十分投入,只觉得很有道理的样子……印象里火枪好像不是黄灿灿的铜铸,真的是铁管!只是以前多次尝试用铁管没成功,才搞出那模样看起来不伦不类的火枪。
至于铁料里加石灰粉是什么原理?
郭绍琢磨了半天愣是没搞懂,提起笔在纸上乱画一些化学方程式,可惜他的化学知识只限于中学,而且忘记大半了!若他学的是冶金专业,现在或许能搞明白一些,可惜也不是。郭绍也是半壶水,很多东西一知半解。
好在他以前为了生计也干过铁匠,对此时的工艺还有点了解。
他无法搞懂工匠的工艺原理,猜测难道是铁矿石里含硫太多或者有什么杂质影响金属强度,加入的添加料能去杂质?
不管怎样,定要鼓励能够创新的工匠!郭绍提起笔时,想起昝居润就在这书房里。
郭绍抬起头道:“昝辅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