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萧太后与韩德让(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当时,中原正处于五代十国乱世,耶律阿保机趁机扩张国土。随着契丹国面积不断扩大,出现了同一地区内混杂着汉人和契丹人两种族群的情况。由于生活习惯不同,契丹人要放牧,汉人要种地,难免会发生族群磨擦。为维持社会稳定,耶律阿保机首创南北“两院制”,以汉人担任南院官员,负责管治国境内的汉人族群;以契丹人担任北院官员,负责调和契丹族群矛盾。而颇得重用的韩知古则被任命为南院总知汉儿司事,成为具体统辖汉人事务的最高官员。
  到了韩德让的父亲韩匡嗣不仅知识丰富能言善辩,而且还精通医道,很多皇室成员都愿意找他看病。凭借良好的人际关系,韩匡嗣很快被提拔为领导干部,直至南京留守一职。
  韩德让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不仅学识渊博,熟读兵书战策,而且武艺超群,胆略过人。在领兵治军方面也独树一帜,深得景宗皇帝的赏识和信任。
  宋朝在开国之初就一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收复燕云十六州。当年石敬瑭将这块北方屏障割让给辽国,后来一直成为大宋王朝永远的痛。
  公元978年,宋军挥师北上灭了北汉,接着将主攻方向对准辽国。979年6月,宋太宗御驾亲征,一路势如破竹,相继攻下涿州、易州,很快攻到幽州城下。守卫幽州城的正是辽国大将韩德让。宋军一开始就受到了韩德让迎头痛击,不过仗着人多势众,将幽州城层层包围起来。
  韩德让临危不乱,亲自登上城楼,镇定自若,沉着指挥。6月底,辽国南院大王耶律斜轸率援军赶到,与韩德让里应外合,将宋军杀退。在高粱河,韩德让巧布奇兵,杀得宋军一败涂地,宋太宗坐着驴车一路狂奔,才得以生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高粱河之战”。
  统和四年,宋朝派遣曹彬等率几路大军攻打辽国,韩德让沉着应战,再次获胜。统和二十二年,韩德让随萧太后对宋朝进行大反攻,一直打到澶州城下,与宋朝签订《澶渊之盟》,宋辽边境才换来一百多年的和平。
  在野史中,说韩德让与萧太后青梅竹马,后来被辽景宗耶律贤横刀夺爱。耶律贤去世后,萧太后与韩德让旧情复燃,就像作者亲眼看见的一样。那么,韩德让与萧太后真的有过风流韵事吗?
  首先,青梅竹马应该是“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年龄相彷的男孩女孩玩伴才可以这样称呼。而韩德让出生于公元941年,而萧太后萧生于公元953年,韩德让比萧太后足足大了12岁,他们小时候能玩到一起吗?
  有说法称萧太后自幼许给韩德让,这个说法也站不住脚。辽国法律明文规定,耶律姓与萧姓为永久姻亲关系,属于王族与后族。王族显贵“不得与卑小帐族为婚”。萧太后从小聪慧过人,难道她甘于放弃母仪天下的机会,嫁给低人一等的奴隶韩德让?
  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奴隶身份低人一等,韩德让直到坐上大丞相的位子,辽圣宗才免除了他的奴隶身份。
  至于后来韩德让与萧太后私通,那到有可能。 纵观历史,与太后私通的大臣也不少。从秦朝的嫪毒到北魏的李奕,再到唐朝的张昌宗……不过辽人不是汉人,韩德让与萧太后成双入对出入宫闱,辽圣宗在他死后 “自挽灵车哭送”,还将韩德让安葬在“乾陵乙地”。
  萧太后原名萧绰,17岁时成为皇后。她的丈夫辽景宗,史书称其“自幼得疾,沉疴连年”。原来,景宗四岁时,随父母出游玩乐,过程中父母惨遭杀害,耶律贤侥幸死里逃生,却受到了惊吓,患上了“婴风疾”,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羊角风”。
  夫君重病缠身,这给了萧绰走出后宫深院、参与军国大政提供了机会。契丹族不同于汉族,艰苦的生存环境和尊母的社会习俗赋予契丹女性自由而宽阔的天地,也让她们可以狩猎放牧、治国征战,在辽国的疆域中大展自身才华。
  萧绰在辅左丈夫的过程中,提拔能人,排兵布阵,政治才干不断显现。到了后期,萧绰被委以国政,按照《契丹国志》的描述,则是“国事一决于其手”。景宗多是“卧床榻间,拱手而已。”
  韩德让坐上南院枢密使还不到一年,辽景宗耶律贤便在前往焦山行宫狩猎后,一病不起。临终前,指定韩德让和皇族名将耶律斜轸为新皇帝的顾命大臣,遗命时年11岁的梁王耶律隆绪继承皇位,军国大事皆听皇后命。
  自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驾崩后,从辽太宗耶律德光开始,世宗耶律阮、穆宗耶律璟、景宗耶律贤,辽国皇位的继承没有哪一次是一帆风顺的。每一次皇位传承,背后必然是权斗、阴谋,甚至是一场流血变故。
  因此,如何保证年幼的皇子顺利即位,也就成了韩德让需要面对的难题。接到任命后,韩德让立即意识到,此时正是行宫与皇宫之间信息传播不对称的时候。在没有接到下一步明确指令前,他直接率领亲信赶往行宫,守卫皇帝安全。同时,告知皇后封锁消息,命令宗室诸王各自归家,不得私下议论主上病情,并更换掉一批并不可靠的大臣,让亲信执掌兵权。随后,再将之前政变未遂的赵王一家召入宫中,控制起来。
  待各方彻底安定后,韩德让、耶律斜轸等才对外宣布景宗皇帝死讯,召集文武百官,拥立太子登基。
  正是在韩德让果断机警、沉着冷静的处理下,才有效避免了一场可能颠覆朝堂,使辽国陷入内乱的政变发生。
  乾亨五年(983年)十月初一,梁王耶律隆绪正式登基,尊辽景宗皇后萧绰为太后,韩德让以拥立之功总理宿卫事,参议朝政。
  萧绰是辽圣宗耶律隆绪生母。
  萧太后曾对韩德让说:“吾子当国,亦汝子也。”萧太后与韩德让之间若有私情,新皇帝耶律隆绪也就相当于是他们共同的孩子了。
  翻阅南宋人所写的《契丹国志》发现,书中有如下记载:“太后有辟阳之幸……景宗崩,太后临朝,隆运(韩德让)私事之。”“辟阳”即西汉初辟阳侯审食其,代指审食其与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之间的那段“婚外情”,意即萧太后与韩德让之间也有私情。
  韩德让当然接受萧太后的示好,自此“德让出入帏幕无间然矣”。承天太后和韩德让之间暗生情愫,后来逐渐发展成长期的私情。
  萧绰和韩德让之间的情感和辽人本身相对开放的两性观念有联系,契丹素有“纳庶母”“妻寡嫂”的传统婚俗,身为一国太后喜欢一个成年男子,这样的做法也没什么过错,秦始皇不肯那是他的事。
  辽圣宗对于萧绰和韩德让间的特殊关系也有芥蒂,史书上说他“亦恶其事,畏不敢发”。
  不过在韩德让等一众大臣的尽心辅弼之下,大契丹日渐富强。
  鉴于韩德让对辽国的巨大贡献,萧太后对他青睐有加。两人不仅同桉而食,并排而坐,辽圣宗拜其为大丞相,总领知南北院枢密使府事,赐名“德昌”,改姓耶律,隶属太祖耶律阿保机的支系。
  韩德让成为辽国仅次于太后和皇帝的第三号实权人物。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