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六章 法律以及道德(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可是这些东西,在经过了满清统治之后,正在悄悄消失,我们之前的那些朝代,只选取对统治有利的东西,而刻意去忽视了一些人的道德观念方面的教育。
  一个民族失去了传统文化,失去了道德,是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仅仅靠法制建,也无法彻底解决社会问题。我们用法治解决了当前的社会问题,却无法预见以后发生的更新更复杂的问题。
  说到底,法律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它只能限制过去却无法制约未来。可道德不同,道德是一种前置约束。道德在调节利益的冲突过程中,引导人们对社会倡导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认可,促使其把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纳入有利于社会秩序的轨道。也就是说,在行动之前,行为要事先经过道德过滤,符合内心道德的行为才会被人施行。
  换句话说,法治追求的是规范限制人的行为,而道德侧重于提高人的自律,启迪人的内心。况且,法治是道德的底线,经过道德的事先筛选的行为必然要优于用法治进行事后约束的行为。”
  那些大臣在那安静的听着,皇帝陛下今天似乎有些奇怪,刘玄的案子,好像让陛下想到了许多许多其它方面的问题......
  ......
  “李大人,李大人。”夏侯清笑容满面的迎了出来,一直把李鸿章接到了自己的军营之中:“李大人今天那么有空,居然来到河南视察我的部队。”
  李鸿章微微笑了笑,摆了下手:“夏侯将军见笑,李鸿章不过是个文人,手无缚鸡之力,哪里有什么资格来视察你们这些大将带的军队?不过是受陛下委托,来求证一些事情罢了。”
  夏侯清想也未想,脱口而道:“李大人要问的,莫非是那起案子?”
  见李鸿章点了点头,夏侯清冷冷笑了一下:“李大人,地方官府断的无非是起冤案而已,不错,的确有人求我说上几句好话,夏侯清看不惯地方官府在此事上的作为,因为就稍稍干涉了一下而已,我等身为朝廷重臣,岂能容许这些官员为非作歹?”
  见夏侯清说的慷慨激昂,李鸿章淡淡笑了一下,也没有多说,夏侯清却哈哈笑着说道:“李大人,既然来到我的军营,务必小喝几杯才走,至于陛下委托,总会让李大人有个满意答案也就是了。我已经让人准备饭菜去了,我那厨子可是京师里有些名气的,被我请了过来。走走,夏侯清先陪你看看军队去。”
  李鸿章没有推托,随夏侯清一起来到军营,正好遇到操练,那些士兵训练颇为得法,即便李鸿章这样的门外汉也能看出这支军队在夏侯清训练之下,军容严整,绝非等闲可以视之。
  看到夏侯清出现,那些将士忽然一齐停了下来,然后一齐大呼“夏侯,夏侯,百战之军,百战百胜!”
  夏侯清面色肃穆,边上李鸿章却是面色一变。
  “李大人,你观我军如何?”
  听到夏侯清的问话,李鸿章很快恢复常态:
  “都说夏侯将军善于领兵,今日一见果然不同凡响,只是李鸿章心里有一疑惑,百战军乃是朝廷之军,前面却又为何要加上夏侯二字?”
  夏侯清浑不在意,和李鸿章边走边道:“李大人,你对军中之事不太了解。不错,百战军当然是属于朝廷的,可朝廷之军必须对带兵将领绝对服从,当兵的,心里只有有军队,而不能有其它想法,这样一旦面临战争,自然战无不胜!”
  李鸿章‘哦’了一声,也再没有说话,这一路走了过去,李鸿章在心里暗暗统计一下,朝廷命令夏侯清节制大军两万驻扎河南,但看现在阵容,只怕四万都远远不止。
  河南总共有大营六处,各节制两万大军,夏侯清为河南总督军,若说是把其它大营的士兵调来也无可能,没有朝廷命令,像夏侯清这样级别的将领绝对无法擅自调兵。
  也没有听说过朝廷要让夏侯清扩军的命令,这里面可有一些古怪了。
  更加奇怪的是,夏侯清似乎一点也不避讳自己,按照常理来说,这些事情总该藏着瞒着才是,可偏偏夏侯清不但不想隐藏,还全部展现到了李鸿章面前。
  夏侯清哪里知道李鸿章心里在那想些什么,兴致勃勃带着李鸿章参观完了军营,部下来报宴席已设好,夏侯清当时就拉着李鸿章一起转了回去。
  再看到夏侯清为自己准备的宴席,李鸿章又是抽了一口冷气,这桌宴席规模,只怕丝毫不在当初满清那些王公大臣之下。
  “李大人请,李大人请。”夏侯清请李鸿章坐到上首位置,自己陪着坐下一迭声地说道:“军营寒苦,仓促之下,也只能拿出这些东西,还请李大人千万不要见笑。”
  李鸿章的目光在菜肴上一一扫过,苦笑了下说道:“夏侯将军,如果这也是寒苦,那么李某倒还真的情愿来这寒苦之地,多受一些这样的罪那。前次陛下设宴,请了我们这些做臣子的一起参加,可要和夏侯将军的比起来,那可就要寒碜多了。”
  夏侯清没有听出李鸿章话里有话,哈哈笑着说道:“这又算得了什么,前次.......不说了,不说了,来,李大人,夏侯清敬你一杯!”
  和夏侯清喝了杯子里的酒,李鸿章心里叹息,夏侯清驻兵河南,看来真把自己当成这里的土皇帝看待了。
  可还是方才的那些疑惑,按照夏侯清过去的性格,决然不会如此刻意炫耀,一点也不避讳。
  是翅膀长硬了,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