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气氛顿时便欢快起来,陆安珩咧嘴一笑,挑眉道:“那林兄可真是太过谦虚了,论及男子气概,林兄可远胜我俩。”
  周围的人也来凑了个热闹,嘻嘻哈哈地就打开了话匣子。陆安珩本身的交际手腕很不错,又知晓后世的自黑之道,三言两语就跟同僚们拉近了关系。
  气氛正好之际,翰林院的何掌院穿着一身深绯色的官服到了。
  何掌院同样世家出身,这会儿虽然科举制度已经施行多年,然而寒门学子想要出头也着实不易。论及读书,显然是家中藏书一大堆,又有大儒的世家子们更占优势,完全是赢在了起跑线上。所以朝中的文官,还是以世家居多。
  因着琼林宴上元德帝和姜阁老三人联手上演的那一出,早就让这些官场上的前辈们牢牢记住了陆安珩的名字。毕竟能让皇帝和姜家同时出手相护的寒门子,这么多年来也就陆安珩一个。
  混官场的,智商情商总得在线,大佬们都已经明确表达自己的意思了,谁要是还敢想不开去刁难一下陆安珩,那才是作死。
  何掌院虽然性子刚正不阿,脾气也不大好,却也不至于那么没眼色。更何况他也是当初批改殿试考卷的考官之一,陆安珩的那篇文章,他也是画了圈的。是以何掌院本身便对陆安珩的才华较为欣赏,自然也就不会干出什么找茬之事了。
  实际上,中了状元的陆安珩虽然风头正盛,然而到了何掌院这个层次的官员,还真没哪个有这个闲工夫把他拉入浑水中。状元固然风光,不过何掌院在翰林院多年,见过的状元多了去了,本身也是先帝年间的状元。说句不好听的,就算何掌院看陆安珩不顺眼,也不至于拉低身份直接给陆安珩难堪。
  看到陆安珩三人,何掌院严肃的面容舒缓了些许,冷厉的嘴角微微上挑了几分,虽然面上并不曾有笑意,却也让陆安珩三人感受到了他的和善。三人登时心下一松,微微吐出一口气来。
  何掌院早就知晓陆安珩他们要来的消息,早给他们安排了办公的厢房,这会儿见他们举止有度,不像是姜锦修那等恃才傲物的刺儿头,心里便满意地点了点头。随口吩咐陆安珩三人几句,何掌院便开口点了一个人,让他领着陆安珩三人前去分给他们的厢房。
  陆安珩比较幸运,一个人得了一间房,卫长安和林琛则是两人共用同一间房。双方的房子就在隔壁,串门特容易。
  等到卫长安和林琛进屋后,陆安珩也走进了自己的房内,想看一看清贵翰林们的待遇到底如何。
  屋内的设施挺简单,前边是一张古朴的书桌,上面笔墨纸砚俱全,除却桌椅外别无旁物。中间用屏风隔了开来,陆安珩好奇地抬脚往屏风后走去,却见里头只摆了一张床,床上只简单地铺了一张草席,被褥之类的估计要自己从家里带过来,日后用过午膳后也能在床上躺一躺,休息一下。
  卫长安他们的那边则摆放了双份的桌椅和木床,空间比之陆安珩这边要逼仄许多。不过两人都经历过乡试和会试的磨炼,在那样近乎手脚都舒展不开的小小号房中过了九天,翰林院这里的空间已经算是豪宅了。
  陆安珩再想了想前世,似乎没有哪个单位和公司会给员工准备床铺的,这么一看,翰林院的安排真的是很人道了。
  其实翰林院的工作也挺清闲的,陆安珩这个翰林院修撰当的,原本应该撰写祝文册诰文,比如后宫嫔妃晋升时的祝文,就是翰林院负责撰写的。另外,较为严肃的撰修实录和书史等等,也是修撰的活计。
  不过陆安珩资历太浅,那等严肃的修史大事还轮不上他。元德帝又没心血来潮大封后宫啥的,同僚们也没有什么欺压一把新人的心思,是以陆安珩的日子便过得格外清闲,除了完成前辈交给他的任务外,偶尔写上一两篇祝文碑文就成。
  好在陆安珩自制力不错,乍一松懈下来也没有彻底放飞自我。翰林院别的不多,书可是一屋一屋的,陆安珩便借着职务之便,从里头借了几本孤本,得空时便研究一番。
  说实话,自打考中状元后,陆安珩确实松懈了不少。至少没有了科考的压力,陆安珩自然也不用如同以往一般和书本死磕,除却按时去翰林院去点卯干活外,竟是还剩下一大把空闲的时间。
  翰林院本就是个熬资历的地方,好些人殿试之后就进了翰林院编书,一编就是十多年,连职位都不带挪一下。
  这样按部就班的生活,对于年少的陆安珩来说,着实有些乏味。
  不过陆安珩是个很会给自己找乐子的人,这会儿时间多了,他又开始和胡商混一块儿去了。
  早几年,陆安珩刚到京城时,就幸运的从胡商手中得到了辣椒种子。如今辣椒已经成为大齐百姓的餐桌上一道必备的调味菜,为提高大齐的整体烹饪水平做出了贡献。
  陆安珩当初还想着从胡商手中买到玉米土豆和红薯这些产量大,又易栽种的粮食种子,却不料那几个胡商手中没有自己要的东西。虽然他们曾提起过有别的胡商出了海,会来京城贩卖新玩意儿。然而等了好几年,陆安珩愣是没碰到那一群所谓出过海的胡商们。
  再加上陆安珩后来忙着备考,成天蹲在家里读书读得头昏脑涨的,红薯玉米的事儿,自然也就被压下去不提了。
  这会儿殿试已过,得了状元的陆安珩再也无需将绝大部分时间花在四书五经上,自然而然又想起了那群足迹遍布世界各地的阿拉伯商人们。
  要是真在他们手中弄来了红薯土豆和玉米,估摸着能解决天下大多数百姓的口粮问题,至少不会再有那么多人因为饿肚子而死,不知要救下多少鲜活的性命。
  陆安珩只要这么一想,内心便无可抑制的兴奋起来。
  于是,自打摸清了翰林院的套路后,陆安珩每天兢兢业业的干完活,到点下班后,就开始往胡商堆里头凑。
  胡商们都有自己的交际圈,哪些人手中有什么稀缺物件他们心里大抵也有数。这会儿士农工商的阶级划分牢不可破,陆安珩这么一个朝廷命官折腰与胡商们相交,在大多数人看来完全是自降身份,理解无能。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