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故事的开场,读者们最先看到的是一个年轻人。
  一个快就要考科举,为了专心读书,而避居乡下别院的年轻人。
  年轻人名叫苏如慎,是江南富商苏家的独子,苏老爷苏夫人前头生了六个明珠,三十多岁才得了苏如慎,自然宠爱非常,甚至不忍心让他走从商的路子。
  幸而当今天子开明,允许商人子弟从仕,自小聪敏的苏如慎便被父母寄托了期望,如今他年已十八,长得丰神俊秀,文章也做的不错,夫子说,只要好好准备,有望今年登科。
  苏家父母欢心不已,然而,临考前不到三个月,苏如慎却总是浅眠易醒,噩梦缠身,如此一来,自然精力不济,念书也念不下去。
  这可急坏了苏父苏母,请医问药都没用,最后还是庙里的大师指点,说苏家大宅太吵闹,要让公子换个风景好的清净地儿修养读书,家人也最好不要随行,带一二仆从即可。
  于是,苏如慎便带着一老仆,来到了苏家位于山间的避暑别院。
  这别院建在山间,风景极好,推窗便可见红花白鸥,绿水青山,尤其别院后面还有一座秀丽的小山,山上有奇松怪石,云雾烟萝,即便远远望着,也令人心旷神怡,心向往之。
  苏如慎性/爱风雅,看到这秀丽小山,不禁心动,心想若是在山间摆上石桌石凳,或对松月抚琴,或对山石读书,都是美事一桩,因此便欲要进山一探。
  吩咐老仆收拾物事进山,谁知却遭到了拒绝。
  “夫人吩咐,少爷专心念书就好,那山里有猛兽虫蟊,少爷切莫进山。”自苏夫人嫁进苏家,就一直跟在苏夫人身边的经年老仆面带异色地说道。
  这老仆看着苏如慎长大,苏如慎也一向听他的话,此时见他如此说,虽然心下仍旧有些念想,但也只得暂时作罢。
  说来也怪,自从来到这别院,一直纠缠苏如慎的噩梦就消失无踪了。得知消息的苏父苏母拍拍胸口,终于放下心来,叮嘱老仆好好伺候少爷。
  苏夫人听老仆说起苏如慎要进山的事,又特特另捎一封书信,叮嘱苏如慎好好读书,切莫为了贪玩进山。
  苏如慎平素乖顺,老仆与母亲再三劝说,只得打消念头,日日窝在别院,专心念书。
  念书累了,苏如慎总爱推开窗,看看窗外景色,而他的房间,一开窗就能看到那座小山。飘飘渺渺如在云雾中,山石草木各有趣味,更别说那瀑布高悬,松萝高挂的雄伟绮丽。
  一日日只能远看,却不能近观,苏如慎觉得自己着了魔。
  心心念念总想进山一次,只一次,不耽搁什么功夫,进去看看就回来,看看那景致是否比远看更美,看看那山间的松石是否比别院花园里的更峥嵘嶙峋……
  于是,趁着老仆疏忽,苏如慎背上长琴,手执书卷进了山。
  因想着老仆说山上有猛兽,因此又带了弓箭——他虽习文,骑射功夫却也是不错的。
  进山路上遇一农妇自山中行来,苏如慎更是放心:连手无寸铁的农妇都能进山,看来所谓山中猛兽,多半是老仆为了让他专心读书而胡诌的了。
  他拦住农妇,饶有趣味地指着那山问道:“大婶,我看这山景色秀丽,不知可有名字?”
  农妇瞥了他一眼,面色带着穷苦人脸上常见的凄苦,带着浓浊乡音的嗓子吐出两个字,随即便看也不看苏如慎,脚步踉跄而去。
  苏如慎也不在意农妇的无礼,只琢摸着那两个字,因农妇乡音太重,他有些听不明白。
  似乎是叫做……“阿萝”?
  阿萝,阿萝……听起来像个美貌少女的名字,倒是跟那小山的秀丽景色十分相称。
  苏如慎微笑着口唤“阿萝”入山,沿着村人踩出的小径,不久就见到一个景致绝佳的所在。
  悬崖之上,松涛阵阵,远望有远处山峦云雾缥缈之虚景,近观有自悬崖底下长出的数棵老松枝干虬曲,老松上挂着密密厚厚一层白色轻纱状的东西,却不是云雾,而是附生于松树上的松萝。
  松萝,也即女萝,因爱附生于松树之上,遂又称松萝。“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萝”中的女萝,说的就是此物。
  文人雅士吟咏松石时,也总爱附带着歌咏一番这小小的女萝。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