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节(3 / 4)
也许,可以更努力一把试试。
---
12月,全国纪录片大奖赛截止了预选。十七部通过各大学术机构推荐的纪录片,出现在组委会的评选名单中。
作为被邀请的评选专家,大家都是文化圈子里各行各界的知名人士,彼此间也相识。宋老爷子一路和几个人打过招呼,来到座位上。
桌上放着评分手册,正前方是三面大屏幕。主持人开始介绍每个纪录片的主题。
评委们看向屏幕,顶灯熄灭,音响声在大礼堂中回放。
《医院里的黎明》,医院里的爱,贯穿新生与死亡。《活着》,失独老人面对晚年丧子,生命的意义。《守望回归》,偏僻山区留守儿童,站在路边等待。还有《旗袍》《花开的一瞬》……
那些海报都独具冲击力,比如《医院里的黎明》,除夕夜窗外的烟花和老人的死亡,鲜明的对比令人产生对生命的思考。《活着》的海报里,桌子上放着一张青年人的黑白照,他的面前,是他去世那天没有吃完的馒头,母亲的身影被虚焦……
至于这个《日出的琴声》,它的海报比起前面这些现实题材,实在算不得冲击。不过,倒是最富有美感——朝阳冉冉升起时,天边没金霞弥漫。阳光透过云隙猛然照亮人间,在巍峨的山巅之上,一个逆光的背影盘膝而坐,膝上放着古琴。拍摄的视角开阔,一览群山,拍成旅游宣传片绝对够逼格。
可是好看又怎么样呢?这又不是最佳美术片奖。评委们拿起笔,在主持人的介绍中,纪录片饱含感情的男主播声音娓娓道来。
.
与此同时,作为承办方的电视台,一位高层拨通了国际电话:“请问陆小姐现在有空听电话吗?请转告她,上次她问起的比赛,初赛结果正在评比,不知她可有什么意见?”
第50章
播映室里,评审组的两台摄像机,正全程记录着评选实况。
组委会主持人在收到上层递来的消息后,看向了名单上的那个作品。心中叹息,虽然每年评奖,都会有人来打招呼,但最终,这也不过是各方博弈的较量,最终谁的话语权大,谁就拿到名额。
至于被淘汰的……
可惜,然而谁让上面指明了呢。
决赛获奖作品已定,《旗袍》。
--
评选的礼堂里,一部接一部地播放纪录片,终于轮到了由艺术研究院选送的《日出的琴声》。
看过很多或立意深刻、或手法娴熟的纪录片后,许多人对这部纪录片的题材,已经不会感到有什么惊艳。除非细节能够打动评委,引发他们的深思甚至共鸣。
它最大的优势,甚至不是它的立意本身,而是背后的选送方——研究院。作为文化界的最高学术机构,必然是有权威性的,你再怎么不感兴趣,也得看。
已经有人趁机起来上厕所,或者喝茶,还有人躲空去走廊上抽了根烟。
不少人心里在想,为什么这么一部文化类的纪录片,会夹杂在一片立意深远的作品里呢?
.
这个想法持续到二胡老人出现在公园里,一身朴素的衣服,和打扮光鲜靓丽喝茶聊天的年轻人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反差为止。
原本喝茶的专家,抬起了眼睛,茶杯放回了桌面上;在走廊上抽烟的人,听到旁白男声和配乐后,干脆隔着窗子看向屏幕。
.
接下来是一幕幕细节镜头,有人挥手撵人,有人听完曲子后随手扔了一两块钱,浮躁社会下的冷漠人心,就此放大。老人脸上是无奈的表情,却也早已习惯。
他路过了国家音乐大剧院,里面传来了恢弘的交响乐声,透过美妙的旋律,似乎都能想到演奏家们身着礼服,坐在灯光汇聚的舞台上。 ↑返回顶部↑
---
12月,全国纪录片大奖赛截止了预选。十七部通过各大学术机构推荐的纪录片,出现在组委会的评选名单中。
作为被邀请的评选专家,大家都是文化圈子里各行各界的知名人士,彼此间也相识。宋老爷子一路和几个人打过招呼,来到座位上。
桌上放着评分手册,正前方是三面大屏幕。主持人开始介绍每个纪录片的主题。
评委们看向屏幕,顶灯熄灭,音响声在大礼堂中回放。
《医院里的黎明》,医院里的爱,贯穿新生与死亡。《活着》,失独老人面对晚年丧子,生命的意义。《守望回归》,偏僻山区留守儿童,站在路边等待。还有《旗袍》《花开的一瞬》……
那些海报都独具冲击力,比如《医院里的黎明》,除夕夜窗外的烟花和老人的死亡,鲜明的对比令人产生对生命的思考。《活着》的海报里,桌子上放着一张青年人的黑白照,他的面前,是他去世那天没有吃完的馒头,母亲的身影被虚焦……
至于这个《日出的琴声》,它的海报比起前面这些现实题材,实在算不得冲击。不过,倒是最富有美感——朝阳冉冉升起时,天边没金霞弥漫。阳光透过云隙猛然照亮人间,在巍峨的山巅之上,一个逆光的背影盘膝而坐,膝上放着古琴。拍摄的视角开阔,一览群山,拍成旅游宣传片绝对够逼格。
可是好看又怎么样呢?这又不是最佳美术片奖。评委们拿起笔,在主持人的介绍中,纪录片饱含感情的男主播声音娓娓道来。
.
与此同时,作为承办方的电视台,一位高层拨通了国际电话:“请问陆小姐现在有空听电话吗?请转告她,上次她问起的比赛,初赛结果正在评比,不知她可有什么意见?”
第50章
播映室里,评审组的两台摄像机,正全程记录着评选实况。
组委会主持人在收到上层递来的消息后,看向了名单上的那个作品。心中叹息,虽然每年评奖,都会有人来打招呼,但最终,这也不过是各方博弈的较量,最终谁的话语权大,谁就拿到名额。
至于被淘汰的……
可惜,然而谁让上面指明了呢。
决赛获奖作品已定,《旗袍》。
--
评选的礼堂里,一部接一部地播放纪录片,终于轮到了由艺术研究院选送的《日出的琴声》。
看过很多或立意深刻、或手法娴熟的纪录片后,许多人对这部纪录片的题材,已经不会感到有什么惊艳。除非细节能够打动评委,引发他们的深思甚至共鸣。
它最大的优势,甚至不是它的立意本身,而是背后的选送方——研究院。作为文化界的最高学术机构,必然是有权威性的,你再怎么不感兴趣,也得看。
已经有人趁机起来上厕所,或者喝茶,还有人躲空去走廊上抽了根烟。
不少人心里在想,为什么这么一部文化类的纪录片,会夹杂在一片立意深远的作品里呢?
.
这个想法持续到二胡老人出现在公园里,一身朴素的衣服,和打扮光鲜靓丽喝茶聊天的年轻人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反差为止。
原本喝茶的专家,抬起了眼睛,茶杯放回了桌面上;在走廊上抽烟的人,听到旁白男声和配乐后,干脆隔着窗子看向屏幕。
.
接下来是一幕幕细节镜头,有人挥手撵人,有人听完曲子后随手扔了一两块钱,浮躁社会下的冷漠人心,就此放大。老人脸上是无奈的表情,却也早已习惯。
他路过了国家音乐大剧院,里面传来了恢弘的交响乐声,透过美妙的旋律,似乎都能想到演奏家们身着礼服,坐在灯光汇聚的舞台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