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祖国之崛起而穿书 第94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它唯一的缺点,就是过于的大胆。
  林铸江所问的每个问题,看似并不看好这个方案,不是在挑问题,就是在打压设计者的积极性,甚至他自己在整理的理论,也没有站在赞许的角度,而是站在怀疑的角度。
  没有别的原因——
  他对谢雁的要求,并不是要夸赞她的想法多么天才,设想多么聪明。
  他提问题,挑难题,泼冷水,是因为他把这个方案,当做真正可行的桥梁方案去考虑。
  而这种考虑,他早就设想过了,只是一直因为工作原因,没有进一步地花时间去研究。
  以林铸江的眼光,怎么看不出这个方案的潜力和冒险?
  但在过去的数年工作生涯里,他冒着风险,挑战过无数的不可能!
  这几个问题,谢雁回答的很自信,但他也从她的回答和态度中,看出来一点——谢雁是知道这个方案的风险和困难的。
  他问出的几个问题,她都早有准备。
  但是,她也有克服这些困难的决心。
  这几天,他也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沪城要修建第二条跨江大桥,该选在什么样的地方,是否采取和以前一样的桥型和技术。
  得出的结论是——
  宁缺毋滥!
  第一条跨江大桥修建时,加国的桥出现了裂缝,他晚上睡不着觉,房间里贴满了裂缝的照片,一张一张,每一条裂缝的模样和数据,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那个时候难吗?
  难,也要上!
  新方案若能成功,以后六百米的跨度就不再是问题,浦江上任何一个合适的地方,都可以架桥,都可以直通两岸。
  这座桥若能成功建造出来,将在未来的数十年内都领先国际的斜拉桥水平。
  桥柱不会落在江里,船只不会有撞柱的危险,这对于经常起雾的浦江来说,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优势。
  评分结果出来,按照方案设计大赛的标准——
  苏擎组的六百米跨江大桥设计方案,毫无悬念地夺得了第一!
  第二名,是宋修竹的跨江隧道,第三名,也是桥梁设计方案。
  显然,在最后的评比中,更多考虑的是创意、想法、观点和理论优势。
  苏擎组的桥梁设计方案距离满分只差了三分。
  这三分,都是林铸江扣的。
  “这个方案还有一些风险和困难点没有现实数据作为依据来解决,斜拉索的实验数据也等待补充。”林铸江说完自己的扣分理由,最后道,“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个敢想,敢写,敢造的方案!”
  而华国的桥梁,正需要这样的方案。
  方案设计比赛的前三名,都送去了有关部门,谢雁估计,这个项目不出意外会由林铸江来负责。
  因为整个沪城,找不出第二个比他更了解空间结构性理论在桥梁上应用的人!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