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祖国之崛起而穿书 第97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修桥的时候,越是大跨径的钢拱,结构受力变化越大,在将桥延伸出去的过程中,情况随时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需要工程师们在施工过程中,随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计算和调整。
  “通过上个月收集到的数据来看,”
  谢雁用信息收集系统,收集了全华国各地的工厂工人焊接方面的相关数据,她得出的结论是,“全焊接的确很难,但我相信以华国现在的焊接能力,可以克服困难,做到误差不超过两毫米的焊接,保证弧桥的完整流畅。”
  “至于计算问题,别忘了,还有计算机。”
  谢雁拿出了另一套方案,这套方案和桥梁设计不同,是软件设计,“需要花一段时间,对计算理论进行更新和整理,只要理论问题解决,就可以开发一套计算软件,以跟上我们方案的需求。”
  这个时代,计算机并不是家家户户都有的东西,苏擎虽然见过,也听说过国外会有相应的工程软件,但华国还没有一个可以用来计算钢拱拱桥的计算机软件。
  “他们说这是个未来的方案,”
  苏擎数了数,“吊桥索塔,计算软件……还有什么,是你替未来的沪城想的?”
  “那可多了,”
  谢雁把另一叠资料扔给他,“自己回去看。”
  “脾气越来越大,”
  苏擎翻开软件设计方案。
  “至少现在我们学校的实验室,还有林爷爷的市政设计院,都有能力开发这个软件,对他们来说,并不算难,只是需要时间。”
  后来的林铸江看见这个方案,以及方案上干孙女“替自己”安排的工作,哭笑不得。
  她还真是善于替别人找工作!
  最难的几个问题有了应对方案,后面的讨论速度就快多了,接下来,就是一些细节问题,比如“拱顶的观光平台”。
  没错,按照苏擎天马行空的想法,这座桥除了可以通车以外,还要预留下可以在“彩虹桥”进行游览的空间。
  “你不是说站在上面可以飞升吗?总要留个飞升平台吧。”
  苏擎说,“这可是世界第一的拱桥!最高点距离江面能有一百一十米,站在上面,整个沪城都在眼底。”
  从桥上步行走到桥顶,观光平台有一个篮球场大桥,四周加上围栏。
  只有抗震问题,苏擎找了同舟大学桥梁抗震研究实验室的师兄们讨论了相关方案。
  “彩虹桥要保证,特大地震不会开裂,遇到超强地震,也不会倒塌,”
  苏擎算是把实验室的师兄折磨了个底朝天,但得到的结果让他很满意,“他们提出一个观点很不错,除了抗震以外,还可以通过提高桥梁的变形能力来抵抗震动。”
  他圈出“剧烈震动”这四个字,“不过,我还没想好用什么方法。”
  谢雁把抗震方案的资料翻了几遍。
  教室里很安静,原本就是深夜,这层楼只有他们三个。
  翻页的声音,簌簌作响。
  教室的灯落在她的身上,睫毛投下浅浅的影子。
  谢雁合上资料,说了三个字,“阻尼器。”
  方斯闻:“阻尼器?”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