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红尘 第863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柯小发问郑怡明,乌孙恒也在看着他。
  郑怡明回望了一眼旧城墙方向,看向了卓阳河上下游。
  “西永流民多,数百里是饿殍,我们就去那,去你家乡!”
  第816章 道途皆可至
  卓阳河中,靠着船夫摇橹,一艘小舟一直顺流而上,到了今天,小舟也已经到了当初那一场没能起势的洪水上游河段。当初的那一场洪水不算严重,河道两岸大多数房屋等建筑得以幸免,可是一些已经被冲毁的房屋,到了今天也没有完全恢复。
  岸边的那些农田倒是看着还行,也有秋收的痕迹,远方的炊烟看似也有几分祥和宁静的感觉。
  灰勉就站在齐仲斌肩膀上踮起后爪眺望远方。
  “就这点小洪水,在平州附近尚且不能治理妥当,官府不治,当地捐献的赈灾银也不见落到实处,冲毁的桥都不见修缮几座的。”
  齐仲斌慢慢摇着橹,视线始终平静。
  “皇帝被称为天子,其实也有几分道理,与其说是美誉,不如说是应人间之道的责任,天子失德,久之道则乱,天下亦乱!于大圭而言,郑怡明的出现便是大劫。”
  听到灰勉和齐仲斌的话,易书元从船舱中走了出来,如今的他也不再是平州城中摆摊人的样子,须发归于原本的模样。
  他笑着看向齐仲斌。
  “那便要看所谓大圭究竟是什么了,只是一国称呼,还是万千黎民所聚,说是大劫,亦是希望,天地乾坤万物变化并非绝对。”
  “先生您出来了?”
  灰勉跳到了易书元肩头,后者摸了摸它的脑袋,又在船头位置盘腿坐下,随着小舟行进微微摇晃。
  “先生,您想什么呢?”
  “没什么!”
  其实这几天易书元一直在思考推敲一些事,既想着人世红尘,也想着自身修行,更想着自己自入道开始修行至今的经历,也包括历经的劫数。
  自己经历的二十四节气变化,有些确实是很明确的劫数,有些却如春雨细润无声,难言明确的信号,只是心中隐有所感罢了,甚至都不知是不是度过。
  当年最早就这种感觉的或许是安顿好卓晴之后的谷雨了,之后更为深刻的则是保康离去时的冬至。
  此中变化也非尽是天发杀机。
  曾以为天道虽不欲我道成,但随着修行深入,易书元有时也会想着天地之大可容万物何不容我?
  纵有二十四节气应二十四劫变,但真的是成二十四劫就能道行圆满么?
  只怕也未必的,反之亦然。
  真论所谓劫的气息,这一次易书元略有所觉,上一次他尚在化龙过程中,弟子在大庸京师,同样也有所觉。
  若要对照,本该是应立秋与小寒,因为易书元自己推算中并未历经此二劫。
  但由心而感,而大庸京师的那一场荒谬闹剧倒是能算对应,可此番圭国的更类白露,三伏过酷暑乃金行渐盛,天下兵戈起!
  若如此算的话,难道当年白露未过?也不对!当初乃是炼制道器时刻,白露言金杀机至,比现在这次感触强烈得多。
  易书元眼神平静地看着前方的水面,不时能看到水中游鱼逃窜,也有跟船游动的。
  “亦如舟行水面鱼在水中,万物众生所共处的天道规律,人人独行于外,人人又包含其中有时候它找来,有时候是我找去.”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