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那边过来,正是哲彦请来催妆的人,听见石家这样礼数周到地让在外面,顿时对石家极有好感。有人问:“这样年纪的小哥儿,却是这样知书达理,这位……是新郎官儿的什么人?”
  登时便有知情的答道:“那位是新郎的堂弟,别看人年纪小,可已经读了好些年的书了,听说那学问是上了年纪的老儒都夸的。说人家‘知书达理’,可一点儿都没虚夸。”
  带队催妆的,正是石咏的弟弟喻哥儿,区区几个月过去,石喻读书之余,骑术又有些进步,正白旗旗署的人总算放心让他一人独自骑一匹高头大马。今日是哥哥结亲的大事,喻哥儿自然也自告奋勇,与这些正白旗的旗丁们一起,充当了催妆的使者。
  少时玉姐儿的嫁妆先从老尚书府中抬出来,九十六抬嫁妆,在京里只能算是中上,不算太过豪奢靡费,可这送妆的队伍也绵延不绝,石家的人等了好些时候,才终于进老尚书府跟前的胡同。
  石喻便命个骑术好、教程快的旗丁快马回去给永顺胡同报讯,一来通知他们自家因为谦让的缘故,所以耽搁了,二来也是告知永顺胡同,嫁妆很快就要从这边出发,请永顺胡同这边候着的鼓乐手做好准备,一见到嫁妆的影子,便开始大奏鼓乐,开始迎妆。
  一时老尚书府接连抬出一百九十二抬嫁妆,分别朝安佳氏宅邸和永顺胡同两个方向过去,府门口出嫁妆整整出了小半个时辰,才终于出完,两边各自浩浩荡荡地迎妆。
  永顺胡同这边,石家赐宅里已经做好了准备。时下人家嫁女多以二十四抬、四十八抬、六十抬嫁妆为多,四十八台嫁妆便足以装满三间新房。英姐儿的嫁妆却足足多出了一倍,新房放满之后,少不得又开了库房,将那些箱笼什盒先放进去,然后再命人慢慢整理。
  石咏作为新郎,接了未婚妻的妆奁,嫁妆单子则一式两份,核对无误,石家留一份待转交给英姐儿,而兆佳氏府上自留一份。
  嫁妆送到,石家并伯府的仆下一并动手帮忙,将各件家具归位,榻前挂起百子千孙的绣帐,壁上挂起喜庆寓意的书画,古董也专捡金贵的摆放在条几与多宝格上,待一切收拾停当,已是天色渐晚,喜棚下已经挂起灯笼。
  石咏立在上房门口,望着这收拾得精致的屋子,至少在新婚的一个月时间之内,他便要与新婚妻子一道,在这里生活。
  石咏看了半晌,见人都往喜棚那里去了,新房这里只余他一个。石咏便将随身带着的囊匣解下,将里面的瓷枕取出来,放在多宝格一个不大显眼的角落里,然后作了个揖,心内暗暗表达一番感激,要不是有这一位的鼓励与指点,他恐怕还是注孤生的直男一个。
  石咏看看左右无人,便着手准备将薛蟠送给他的那一幅“厚礼”好生收起来——他绝不怀疑薛蟠的好意,也知道这东西名贵,毕竟是唐寅的真迹,决计不能随随便便对待,必须要妥善保存。可若是真叫人亲见了这幅画……他到底还是个脸皮薄的,没法儿正大光明地与人分享这幅真迹的种种“妙处”。
  他正琢磨着该将东西收哪里,那头红娘的瓷枕突然“嗤”的一声轻笑,石咏就立即面红耳赤起来,仿佛他真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儿,被抓了个现行似的。
  岂料红娘道:“咏哥儿,你这是要……防火?”
  石咏:防火?
  他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薛蟠送他的这幅“好”画儿,在古人眼中看起来,确实是有“防火”功能的。
  据传说,古人认为司掌火事的火神乃是一位女性,而且是位黄花大闺女。若是火神见到哪处有火起的可能,急急忙忙赶过去的时候,陡然见到这样一幅闺中秘事的图景,定然羞得掩面而逃,这样,原本有失火之虞的宅邸便能逃过火厄——这种说法,还真是有理有据,没毛病。
  甚至传说前朝在科考的时候,会在考生号舍中的隐秘处也贴上这样香艳的图画,绝无干扰考生心神的意思,纯是为防火考虑。有这样的想象力,也是令人叹为观止了。
  只不过石咏没想到,他这还压根儿没好意思将画幅展开来给红娘看过,对方就已经全知道了。
  “红娘姐,我……”
  这几日他面临人生大事,本就紧张,一下子被红娘揭破了心思,更是脸上发烧,一时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扑哧——”
  红娘实在未忍住,欢笑出声,畅快地将石咏笑了好一阵子。待她好不容易笑完,才转了轻声,安慰石咏:“咏哥儿,此乃人伦天性,有什么好遮遮掩掩的?”
  “如花美眷当前,自是人生一大赏心乐事……你耗费了这么多的功夫才得来与人共度一生的机会,自当好生体会这份愉悦。”红娘慢慢地说,最后道:“咏哥儿,还是那句话,不要怂,你的姑娘,终究会是你的姑娘。”
  石咏赶紧郑重道谢,并悉心为瓷枕罩上一幅防尘玻璃罩。
  在防尘罩罩上瓷枕的那一刹那,石咏仿佛听见红娘悄声说:“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天下有情的都成眷属。1”
  仿佛她终于又完成了一桩使命。
  “多谢红娘姐——”
  石咏心中默念,“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这不仅是他与爱人相伴一世的期盼,对身边的亲人与知交好友,石咏亦盼能如此。
  第二日,石咏寅初便起,其实在这等大日子里,也很难睡得太久。他刚起没多久,已经有贺客登门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