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4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各地的官吏富商都没意见。
  说句难听的话,哪来的牛马不是牛马,这群越人进了汉地就好比在黄埔将里倒瓶辣椒,洗上三代谁还知道祖上啥味,不都是为本地提供劳力功绩?
  然而就像现代的外交关系般,这种律令也不过是头上发热,脚下发冷。
  古代的宗族制与人情社会哪能容许外人过来分一杯羹?官吏欢迎是因为官吏不是本地人,富商欢迎是因为富商的逻辑就是“自我以上人人平等,自我以下人人牛马”。唯一会对外来的越人产生厌恶的就只剩下普罗大众与小商这样不上不下的中间分子。
  这就是海外的华人华侨为何有人如鱼得水,为何有人人人喊打——如鱼得水的清楚自己靠啥吃饭,能挤多少统战价值。而且对于海外的大佬的而言,如鱼得水的那批就算从政也不会去侵犯本土的家族根基。
  反观没点ac数的愚蠢土殖……
  借用《让子弹飞》里的师爷名言——“不能拼命,拼命了还怎么赚钱?”。
  so……
  “你上官府哭天抢地还不是想仗势欺人,瞧着民间不喜越人,所以想让官府去当这个恶人。”
  小商闻言讪讪回道:“话也不能这么说。”
  “行了。都是千年的狐狸,你搁我这儿演啥戏啊!要演就去乌伤翁主那儿大演特演。”小吏也不给他面子:“哪家的主人跌份跌到你这地步,居然为了三瓜两枣而把主意打到本官头上。”
  “若是本地的佣工要你涨涨工钱,你还会来这里要求青天断案”小吏咬重“老爷”二字,脸上的鄙视溢于言表。
  刘瑞废除七科谪的赦免令后,黔首的地位直线上升——因为现在政审不仅要审父系的清白与否,还要加上母系三代没有黑点,所以一个身世清白的农家子或农家女无论是从科举之路,还是北上保家卫国,都有可能一步登天。
  尤其是在多人折于关中政治的大换血后,不少都察觉政审的威力之大,开始向下寻找没有政治黑点的清白人家。
  迁徙的村落都是同姓而居,只要不是因罪徙的,没有根基的官吏或是不能做官的商人都会敬其三分。
  穷山恶水出刁民。
  老祖宗的话也不无道理。
  “你不过瞧着越人无依无靠,又不想在这里落户,所以逮着越人在那儿可劲欺负。”
  “若是换了中原的越人,你敢这么欺负人家?”
  能去中原的越人都是勋贵阶级,再不济也有个能在当地说话的汉人亲戚。
  刘瑞对落叶归根的秦军后代十分看好,因为这是南下扩大汉朝版图的山地精锐,不少人还有着丰富的水战经验。
  下效上行。
  有了皇帝的亲自打样,中原的越人还算顺遂。
  同理,自北方迁入大汉地的外族也是西域人比鲜卑乌桓过得更好。
  “人善被人欺。老祖宗的话是一点没错。”小吏看在对方的阿母的舅舅的老婆的三弟妹的大嫂跟他是同乡的份上还是愿意点他几句:“你怕人家得寸进尺,人家怕你得寸进尺。”
  “我哪有去得寸进尺的命?”
  “没有吗?”
  小吏的声音骤然拔高:“之前没有《二年律令》的补充条例,你们会在灾年降了佣工的月钱后又给人升回?”
  “……”
  “恐怕是连月钱都要一并取消。”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