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节(3 / 4)
王诩连忙道:“儿子定会带到。”
王承点头,他叹气道:“陛下此为,因也有他的功劳吧。皇帝其实并非薄情之人。”
就像皇帝了解王承,王承也了解皇帝。即使不了解,他也能推断出皇帝做出这种事,冒了多大的险。
若是王家不满,心生警惕。以王家目前势力,一边抹消罪证,一边串联其他世家,要给皇帝找麻烦,一定会让其焦头烂额。
如今世家的势力还是非常大的。
但皇帝仍旧这么做了。
王承并不知道他去见宿谊的事被皇帝知道了。大概是宿谊高人形象深入人心,王承这种老狐狸,也不会觉得宿谊是告密之人。
至于宿谊身边的人就算有皇帝的探子,但他坚信那种情况下,不会有人偷听。
所以皇帝做出这种冒险之事,原因只会是王禀。
王禀不过刚入仕,皇帝就做出这种举动。他如此信任王禀,其实不就说明了,他其实也很信任王家吗?
王承细想之后,越觉得自己的猜测是真的。
皇帝并非想第一个拿王家开刀,反而是想保护王家。
皇权和世家之争不可避免,皇帝是想拉王家作为盟友。
那王承会怎么做?
如果在见宿谊之前发生这种事,王承的决定可不一定。但是见了宿谊之后,王承已经想通。
既然王家在战乱之时都没有争夺皇帝之位,既然王家已经选择了跟随易家,既然王家已经成为了昱的臣子,那王家就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忠君爱国,那是臣子的本分。
王家嫡系还是很团结,很能干,也很听王承的话的。
王禀是异类。
王禀看到了世家对国家的危害,但他自己却是世家之人,受了世家诸多恩惠。政治抱负和家族期望相冲突,让王禀选择了自我放逐。
直到他被宿谊“点醒”。
但他是那么幸运。当他下定决心叛离家族,背负千古骂名也要为自己心中理想奋斗的时候,皇帝对王家的态度改变了,王家的对皇家的态度也改变了。
若没有此事,王禀的未来注定是悲剧。
但现在,可就说不准了。
王家一边整治为非作歹之人,一边悄悄收缩自己的势力。
看上去,王家好似和以前没有差别,但王太傅以年老之名,除了教导太子之事,不再过问政事;王家已经出仕的人除了王诩和王禀之外,都渐渐自觉远离权力中心;王家后辈联姻之时,多是选择世家旁支或者庶族能人。
并且,王家的人开始提倡简朴,在外面越来越低调,一度大世家之名被其他家族压过。
但是,最后其他世家之名慢慢湮没在历史之中,只王家在整个昱朝期间,总有人身居高位。而昱朝之后,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
宿谊觉得,自家系统又抽风了。 ↑返回顶部↑
王承点头,他叹气道:“陛下此为,因也有他的功劳吧。皇帝其实并非薄情之人。”
就像皇帝了解王承,王承也了解皇帝。即使不了解,他也能推断出皇帝做出这种事,冒了多大的险。
若是王家不满,心生警惕。以王家目前势力,一边抹消罪证,一边串联其他世家,要给皇帝找麻烦,一定会让其焦头烂额。
如今世家的势力还是非常大的。
但皇帝仍旧这么做了。
王承并不知道他去见宿谊的事被皇帝知道了。大概是宿谊高人形象深入人心,王承这种老狐狸,也不会觉得宿谊是告密之人。
至于宿谊身边的人就算有皇帝的探子,但他坚信那种情况下,不会有人偷听。
所以皇帝做出这种冒险之事,原因只会是王禀。
王禀不过刚入仕,皇帝就做出这种举动。他如此信任王禀,其实不就说明了,他其实也很信任王家吗?
王承细想之后,越觉得自己的猜测是真的。
皇帝并非想第一个拿王家开刀,反而是想保护王家。
皇权和世家之争不可避免,皇帝是想拉王家作为盟友。
那王承会怎么做?
如果在见宿谊之前发生这种事,王承的决定可不一定。但是见了宿谊之后,王承已经想通。
既然王家在战乱之时都没有争夺皇帝之位,既然王家已经选择了跟随易家,既然王家已经成为了昱的臣子,那王家就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忠君爱国,那是臣子的本分。
王家嫡系还是很团结,很能干,也很听王承的话的。
王禀是异类。
王禀看到了世家对国家的危害,但他自己却是世家之人,受了世家诸多恩惠。政治抱负和家族期望相冲突,让王禀选择了自我放逐。
直到他被宿谊“点醒”。
但他是那么幸运。当他下定决心叛离家族,背负千古骂名也要为自己心中理想奋斗的时候,皇帝对王家的态度改变了,王家的对皇家的态度也改变了。
若没有此事,王禀的未来注定是悲剧。
但现在,可就说不准了。
王家一边整治为非作歹之人,一边悄悄收缩自己的势力。
看上去,王家好似和以前没有差别,但王太傅以年老之名,除了教导太子之事,不再过问政事;王家已经出仕的人除了王诩和王禀之外,都渐渐自觉远离权力中心;王家后辈联姻之时,多是选择世家旁支或者庶族能人。
并且,王家的人开始提倡简朴,在外面越来越低调,一度大世家之名被其他家族压过。
但是,最后其他世家之名慢慢湮没在历史之中,只王家在整个昱朝期间,总有人身居高位。而昱朝之后,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
宿谊觉得,自家系统又抽风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