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节(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朱棣:“……”
  也是这个说法没错,只是他心里还是怪怪的。
  “父皇,儿臣做人坦荡,有什么便直接在明面上跟父皇说了,不屑于来那些虚的。”朱高炽以退为进,“若是父皇对这样的儿臣不满,那儿臣也没有什么办法。”
  朱棣:“…………”
  这话说的,他好像真的怪罪什么反而是他不对了似的。
  【这个时候的朱高煦在做什么呢?
  在朱高炽继位的时候,朱高煦则遣心腹入京,伺机叛乱。
  也就是说,他还没有死心。
  不过这个时候他的动静并不大,并没有引起很多的注意。
  而且朱高炽这个时候的举动,则是将朱高煦召回京城,增加其俸禄,赏赐宝物数以万计,随后命其归藩乐安。
  十月,朱高炽又封朱高煦的嫡子朱瞻坦为世子,其余儿子均封为郡王。】
  【这个态度,高下立判。】
  【是这样的。
  在安抚了朱高煦之后,朱高炽又开始了一系列改革,取消或调整朱棣在位时期的行政政策。
  他升文渊阁大学士兼翰林院学士杨荣为太常寺卿,金幼孜为户部右侍郎,俱仍兼前职务,左春坊大学士杨士奇为礼部左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升前右春坊大学士兼翰林院侍读黄淮为通政使司。
  然后又赦免了建文帝旧臣和永乐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并允许他们返回原处,
  又平反冤狱,使得许多冤案得以昭雪,并恢复一些大臣的官爵,从而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朱高炽采纳夏原吉的建议,取消了郑和预定的海上远航,取消了边境的茶、马贸易,并停派去云南和交趾的采办黄金和珍珠的使团。
  并重新任命被贬的官员吴中和杨勉官职,升任锦衣千户。 】
  【这些政策虽然多半是和朱棣对着干了,但是根据当时的情况来说,
  却也是减轻了许多百姓的负累。
  再加上他也是处处以唐太宗为楷模,修明纲纪,爱民如子,
  他下令减免赋税,对于受灾的地区无偿给以赈济,开放一些山泽,供农民渔猎,对于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罚,采取妥善安置的做法,
  这一切都使得洪熙朝人民得到了充分的休养生息,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明朝进入了一个稳定、强盛的时期,也是史称“仁宣之治”的开端】
  【或许是被朱棣打压的时间太长了,也或许是在北平这边守的厌倦了。
  在继位后不久,朱高炽决定把京师迁回南京。
  朱高炽自他登基时起,显然已有此意:
  这时他已设南京守备,并派他信任的将军和宦官去指挥。
  朱高炽并不是一个铁血帝王,对朱棣的北伐不感兴趣,也不喜欢北京;
  此外,他长期在南京当过监国,熟悉南京的情况。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