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朱祁镇也很懵逼。
  朕英明神武,怎么就是最恶心的了?
  这天幕对我大明的恶意到底是有多大!
  朱元璋这个大明开国皇帝也显得很茫然:“不是,我老朱家的后人到底是做了什么,得到了这样的评价?”
  从元朝末年的水深火热里摸爬滚打出来的朱元璋实在是想不到,还有什么人能比这宋元的皇帝更让人愤慨的。
  哪怕是金人皇帝没有细说,都没有这个评价呢。
  朱元璋恶狠狠的看向朱棣:“你看看你的后人!”
  朱棣冤枉。
  他现在不光看不到自己这个重孙子,就连孙子他都没看到呢,就开始说他是不是有点过分了?
  不过……
  他实在很好奇,这个后人到底做了什么,能让陈曦有这样的评价。
  【虽然儿子不行,但是朱瞻基本人其实很有朱棣的风采。
  宣德三年八月,朱瞻基亲自率军巡视北边。
  九月到达右门驿,适逢兀良哈侵掠会州,朱瞻基亲自率领精骑三千人前往。
  出喜峰口,于宽河大破兀良哈部。
  朱瞻基亲自射其前锋,射死三人,两翼军并发,大破兀良哈。
  兀良哈望见黄龙旂,下马请降,明军斩杀其首领,之后朱瞻基班师。】
  【这倒是当真有他祖父和高祖的风采啊。】嬴稷感慨道,【都是上马能战的。】
  虽然嬴稷也开疆拓土了,但那纯粹是白起的功劳,和他自己没什么关系。
  这点自知之明,嬴稷还是有的。
  【是这样的,朱瞻基的庙号是宣宗,也是一个很好的庙号了。
  从他刚登基就御驾亲征就能看出来,朱瞻基其实是很像自己的祖父和高祖的。
  他多次与臣下分析探讨前代帝王为政的得失,以此为镜鉴,反复告诫朝臣及沿边守将:
  “天下虽安,不可忘武”,“毋谓已安,虽安不可忘危”,“今国家无事,边塞无警,可以安逸。然居安虑危,乃保邦之道”。
  只有常保戒虞之心,武备不弛,才不会招致祸患,国家与社会的安宁才能得到长久保障。】
  【宣德三年二月,朱瞻基颁布了《御制帝训》,里面明确写了:
  善于统治天下者,安不忘危,治不忘乱,因为祸乱常常起于不测,不戒不虞,就无法应对危机从而维护好政权。
  故而自古“圣人致严于武备,为之城郭,为之关防,严甲兵以守其国,规画精密,训练有方,强御以遏,兆民以宁”,
  由此才能达到“天下久安”,这是“长治之道”。
  如果沉迷于太平盛世,不修武备,一旦祸乱猝兴,必将政权不保。】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