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节(3 / 4)
“蹇义简重善谋,杨荣明达有为,杨士奇博古守正,而原吉含弘善断。
事涉人才,则多从义;事涉军旅,则多从荣;事涉礼仪制度,则多从士奇;事涉民社,则多出原吉”。
杨溥是个特殊的人物,性格内向,但操守很好,为众大臣叹服。
简单的说,就是一个粘合剂一样的存在。
朱瞻基是文有蹇义,武有杨荣,礼有杨士奇,民生社稷有夏原吉,朝中关系有杨溥,也算得上是名臣云集了。】
【朱瞻基对这几位重臣十分信任,对于他们提出的建议总是虚心接纳,君臣之间的关系很是融洽。
“当是时,帝励精图治,士奇等同心辅佐,海内号为治平。
帝乃仿古君臣豫游事,每岁首,赐百官旬休。
车驾亦时幸西苑万岁山,诸学士皆从。
赋诗赓和,从容问民间疾苦。”】
【当然了,朱瞻基前面的皇帝留给他的当然也不都是好东西。
朱瞻基继位时,都察院就已经贪污成风了,他不得不制定改革措施,并为都察院规定了新的职能。
宣德三年八月,朱瞻基任命顾佐为都御史,并罢免了北京和南京都察院的43名不胜任的官员,他们的接替者都要经过严格考查。
从这个数字上其实也可以看出来,朱瞻基这次改革算得上是大刀阔斧了。
他对都察院的办事程序和组织都加以规定,都察院的职责也被扩大。
其新增了两个主要职能,便是重建兵员名册和视察边境各省。
永乐二十二年至宣德九年期间,专门规定了一些御史监察的任务,并在以后加以制度化。
它们包括视察军屯、建设项目和京营的情况,以及监督南直隶的征税和通过大运河至北京的漕运。】
【都察院的监察工作渗透到明朝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以及外廷和内廷的所有领域,活动遍及民事、军事、财政和司法几个方面。
它在监督行政工作的运转和向皇帝进行政策进谏方面发挥了极重要的作用。
永乐二十二年至宣德九年期间,御史们使240名以上的官员降职,并使其他一些官员任职、复职或得到提升。
他们还呈上247份弹劾奏折,至少揭发659名官员和其他17人,同时还呈上251份其他内容的奏议,向皇帝提出忠告和劝谏。】
【经过宣德三年这次大规模的机构改革,明朝御史的情况大为改观,在批评时更加直言无忌。
他们还提出直率的忠告,不过在触及皇帝私人行为时,他们也会迟疑不决,因为担心会带来相应的处罚。
皇帝的家事嘛,一般就没有人敢管了,皇帝讲道理还好说,不讲道理就麻烦了。
毕竟不是每个皇帝都跟李世民似的,被指着鼻子骂不高兴了都不做什么,还要赏赐大臣的。
而且朱瞻基还真是有些毛病的皇帝,所以这些御史在这上面也是比较谨慎的。
毕竟朱瞻基虽然对他们表示尊敬,但他对玩忽职守和滥用职权的御史也是严厉的。
这些御史被降职、关押或流放,不过因为是言官,所以对他们不处死刑,可是因为皇帝那点私事就被这么处置了也挺不划算的。】
【除了中央之外,在地方行政中,朱瞻基在位时期最重要的制度发展是地方治理开始向正式的体制过渡。 ↑返回顶部↑
事涉人才,则多从义;事涉军旅,则多从荣;事涉礼仪制度,则多从士奇;事涉民社,则多出原吉”。
杨溥是个特殊的人物,性格内向,但操守很好,为众大臣叹服。
简单的说,就是一个粘合剂一样的存在。
朱瞻基是文有蹇义,武有杨荣,礼有杨士奇,民生社稷有夏原吉,朝中关系有杨溥,也算得上是名臣云集了。】
【朱瞻基对这几位重臣十分信任,对于他们提出的建议总是虚心接纳,君臣之间的关系很是融洽。
“当是时,帝励精图治,士奇等同心辅佐,海内号为治平。
帝乃仿古君臣豫游事,每岁首,赐百官旬休。
车驾亦时幸西苑万岁山,诸学士皆从。
赋诗赓和,从容问民间疾苦。”】
【当然了,朱瞻基前面的皇帝留给他的当然也不都是好东西。
朱瞻基继位时,都察院就已经贪污成风了,他不得不制定改革措施,并为都察院规定了新的职能。
宣德三年八月,朱瞻基任命顾佐为都御史,并罢免了北京和南京都察院的43名不胜任的官员,他们的接替者都要经过严格考查。
从这个数字上其实也可以看出来,朱瞻基这次改革算得上是大刀阔斧了。
他对都察院的办事程序和组织都加以规定,都察院的职责也被扩大。
其新增了两个主要职能,便是重建兵员名册和视察边境各省。
永乐二十二年至宣德九年期间,专门规定了一些御史监察的任务,并在以后加以制度化。
它们包括视察军屯、建设项目和京营的情况,以及监督南直隶的征税和通过大运河至北京的漕运。】
【都察院的监察工作渗透到明朝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以及外廷和内廷的所有领域,活动遍及民事、军事、财政和司法几个方面。
它在监督行政工作的运转和向皇帝进行政策进谏方面发挥了极重要的作用。
永乐二十二年至宣德九年期间,御史们使240名以上的官员降职,并使其他一些官员任职、复职或得到提升。
他们还呈上247份弹劾奏折,至少揭发659名官员和其他17人,同时还呈上251份其他内容的奏议,向皇帝提出忠告和劝谏。】
【经过宣德三年这次大规模的机构改革,明朝御史的情况大为改观,在批评时更加直言无忌。
他们还提出直率的忠告,不过在触及皇帝私人行为时,他们也会迟疑不决,因为担心会带来相应的处罚。
皇帝的家事嘛,一般就没有人敢管了,皇帝讲道理还好说,不讲道理就麻烦了。
毕竟不是每个皇帝都跟李世民似的,被指着鼻子骂不高兴了都不做什么,还要赏赐大臣的。
而且朱瞻基还真是有些毛病的皇帝,所以这些御史在这上面也是比较谨慎的。
毕竟朱瞻基虽然对他们表示尊敬,但他对玩忽职守和滥用职权的御史也是严厉的。
这些御史被降职、关押或流放,不过因为是言官,所以对他们不处死刑,可是因为皇帝那点私事就被这么处置了也挺不划算的。】
【除了中央之外,在地方行政中,朱瞻基在位时期最重要的制度发展是地方治理开始向正式的体制过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