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砚台看像姜蜜,说:“不知道啊,我从娘那头拿的。”
  姜蜜脑子里还回荡着关于自己那段描写,她忍着尴尬把男人的分析说给公婆,说书名叫《卫大人传奇》,书是后山居士写的,卫成觉得后山居士大概是毛蛋,是其他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吴氏记忆中的毛蛋还停留在他坐地上哭闹要吃的,咋的人就这么大能耐了?
  “老大两口子看了不打死他?”
  “相公说他这个书很受欢迎,在全宿州卖疯了,这个卖一本书肆给他分成的。”
  吴氏:……
  “再说大嫂不识字,大哥虽然学过两年,后来忙着种庄稼许多年没碰也都忘得差不多了吧。”
  卫父:……
  “相公说他能正当发财没去作奸犯科已经是喜事一件,只要不抹黑他,他没精力去管,就看爹娘您二位。”
  两人你瞅瞅我,我瞅瞅你,纷纷头大。
  “他倒是不比砚台笨多少,只是投胎的时候走错了地方,都给那两口子教成啥样了。”吴氏真不知道该夸他聪明还是骂他坑爹,“他只要不妨碍老三,我也懒得管,由他爹收拾他去。”
  说着又一想,他要真靠这个发了财,以大郎媳妇的做派,怕是甘当坏人。反正他们也没剩多少名声,给如实还原在书上让天下人看都没啥心疼的。左右天下人又不能当面去骂她,她有钱就能搬进城去过舒坦日子,该吐血的是二媳妇李氏啊。
  第160章
  林举人送书信上京这个时间,后山村那边也听说外头有人在写卫成的故事挣钱。村人无事都不会进镇,更别说去书肆买书,最初听说的时候,都没人把它当一回事。结果那书越卖越好,自然有人会去分析写书的是谁,只要知道卫成老家的村子叫后山村,就很容易想到书是出自他同乡之手。
  之后只要遇见后山村人,知道这事的就会打听,也会告诉他们书里写了什么。
  知道得越多,大家伙儿越懵。
  外面人只知道一个大概,他们却清楚,里面写的大小事件几乎都能同卫三郎的个人经历对应起来。他应院考之前卫家兄弟还算和睦,三兄弟岁数相差不大,毛蛋和砚台差那么多是因为老大成亲早,老三为应试多熬了几年,二十才娶上媳妇儿……在他倒霉体质暴露出来之前,家里上至父母下至兄嫂都指望着他,盼他一切顺利,出息之后带着全家享福。
  出问题就是考秀才那几年,他倒霉,给人看着很没有指望,加上前头两房的儿子一天天长大,兄嫂就见不得公婆没个止境的支持卫成读书。
  闹分家不像外面说是因为过不下去了,是怕兄弟继续倒霉,老人还支持他,投入换不来回报,谁肯干呢?
  这些剖析别人都不敢写,只这个后山居士敢写,他这故事读起来特别真实,就是因为一个个人物都落到实处,从开始就点明兄弟反目的根本在利。
  看过之后想一想,要是卫书生他没有那三年倒霉经历,兄嫂一定不会同他明着闹。后面很多事都属于情况已经不好,看不到挽回的可能,不如有好处就拿,破罐子破摔。
  ……
  同村有些人心里觉得卫大卫二办了蠢事,也有人想了想,在那个前提下让很多人来做,都可能把事情做成那样。人眼界只有那么高,脑子只能想到那么多。
  只能看到跟前一步的人,在能看十步远的人精心里可不就是傻子?
  卫家这些是是非非外面人觉得新鲜,同村早就腻了,他们只关心一件事——
  书是谁写的。
  哪怕再不聪明也知道能写到这份上人不简单,把村里读书认字的拉出来遛一遛,能做到这种程度的太少了,最符合的看起来就是卫大顺。
  除去卫成之外,村里其他读书人里听说他最聪明,也有十四岁,四书五经学得如何不知道,字早认全了。毛蛋在镇上读书,除去秋收假和年假之外,每旬才不过回来一次,他在外面的天数特别多,要真是他写的,村人毫不知情就能够解释了。
  但是,不可能啊。
  “照你的说法写书的人压根没给卫大卫二留脸,那就不可能是卫大顺?他还能去论爹娘的过错不成?”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