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他重武,明白将士强悍,军备充足,这才能保卫边塞、保卫沿海。
  舒浅却不一样,舒浅来自民间,她更加透彻的明白百姓一步步走下去,更需要什么。需要粮食,那就要良种。吃饱后需要识字、知识,这就要学。
  就如舒浅所说,这朝廷之上,只有各式各样的人都多了起来,朝廷才能知道民间是如何的,今后该怎么走。
  那是常年远离民间,几乎家家都有仆役的大臣们,平日里少有能想到的。
  萧子鸿写了一半抬头:“我少有这般认可,一国之母最好来自民间这一理。”
  舒浅笑起来:“我便是在民间,也是少见。”
  萧子鸿一想也是。民间女子也没舒浅这样的。
  他笑了笑,随后低头继续写。不过写的时候,他顺带说了一句:“下回再与我说正事,不用叫我陛下。”
  刚才舒浅下意识说的时候,便是叫他“陛下”的。
  平时她连自称“本宫”和“妾”都很少会用。
  舒浅听着这话,笑着应了:“好。”
  第129章
  萧子鸿很清醒,想法一个接着一个。
  他几乎在舒浅说那些话时, 就想到了诸多朝代里, 发生过的一件又一件血染朝堂的惊天惨案。
  文臣武将颠覆朝政,并不是罕见的事情。
  有才能的人一旦汇聚在一起,便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这也是诸多朝代中, 几乎每一个朝代都不乐意去普及识字, 可又希望能有才能之士辅佐自己的矛盾点。
  身为帝王, 不希望世家掌控朝政, 所以科举选取寒门弟子。
  不希望南方才子大多把持朝野,所以时常会对北方出身的大臣有所优待。
  不希望外戚专政,所以多娶民间女子。
  不希望武将威胁到皇权, 所以重用文臣。
  不希望文臣架空帝位,所以削弱丞相的权势。
  帝王, 希望将朝廷的权利更好把握在自己手中的。
  治理朝政, 治理天下,有时就如治理河流一样。有人治理黄河, 会认为堵住部分口子,便能引导河流的走势, 从而能够让河流按照既定的路流入大海。有的人治理黄河, 会认为堵不如疏,开辟几个口子,引流,这就能够确保更多的地方在涨潮时,也不会被淹没。
  当尝试前者, 发现有所不足,甚至达不到预期时,人就会考虑到后者。
  现下萧子鸿也是根据舒浅让天下人识字的这一说法,想到了这么一点。
  民间书院逐渐增多,到底也就是那么些个。寒门出身科举不易,到朝廷之上参与殿试的,时常是某几个书院一年录用好些个。
  这些人从师求学便是一道,录用时又是同批,情谊颇深,自成朋党。
  朝廷上,来自各个层面的人,应该更多一点,那思考的方面就会更加全面一些,会三两结伴,却不易成派系。
  百姓不识字,愚民教育确实好管教。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