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儿臣不想哪位姐姐将来连要见姐夫一面,都会觉得不好意思,还要花银子打点嬷嬷们去安排。” 小太子说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里也难过起来,他不想疼爱他的这两位姐姐,将来都和历史书上记载的那样,不光都是青年夭折,而且还都是郁郁而终。
  “儿臣想让阿茹娜格格主持有关服装和爱护环境趣事的邸报,也是觉得她应该会喜欢。”
  上辈子作为大清储君的阿茹娜格格,应该是喜欢出来给大清的强大做点儿事情,而不是被困在家里和姐姐们一样天天绣荷包吧?
  “想的还挺周全。阿茹娜你就不用操心了,她是不会远嫁的。” 康熙皇帝想起心里的那个计划,难免的又多了一层担忧。 儿子又呆又心软,将来能压制的了性子乖张的阿茹娜吗?
  “在今年的科举考试中加几道试题的事情,皇阿玛会和大臣们商议,酌情安排。戴锌和黄履庄那儿缺人手以及培养新人的事情,皇阿玛已经在考虑了。至于国子监和男学尤是工军商这三个学院的事情,皇阿玛需要好好想想。”
  “胤礽啊,你是看不得皇阿玛哪天清闲一会儿,一天天的就知道给皇阿玛找事情做。天色不早了,赶紧的回你的毓庆宫去吧。记得晚上练字不要太久。” 康熙皇帝开口让小太子走人,他需要一个人静静的待会儿。
  第54章 火器34
  内心惴惴不安的胤礽见此刻的康熙皇帝确实是不想搭理他, 只好怀揣着对自家皇阿玛的担忧和愧疚规矩的行礼告退。
  小太子自问,他是不是对于皇阿玛要求太高了? 毕竟皇阿玛自幼受到的教育就是要防备汉人夺权, 让满清坐稳天下,永享皇家尊荣。
  可是随着父子感情加深, 他实在是不想看到自家皇阿玛天天的,在“满汉有别”这些狭隘思想上纠结自苦,无奈不安的徘徊在天下万民和八旗子弟之间。
  胤礽想让他的皇阿玛像大唐的唐太宗那样,不分种族的广纳天下有识之士,把各个民族和乐融洽的安排好,亲如一家的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小太子走后,康熙皇帝重重的坐回椅子上, 独自面对这突然间变得冷冷清清的御书房,内心充斥着气愤,伤心, 愧疚,庆幸, 欣慰等等各种感受。它们交织在一起, 汹涌翻腾着, 可谓是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
  作为一个已经夭折了很多孩子的皇阿玛,康熙皇帝对于现在已经长成的所有子女,都是精心谨慎的呵护着的, 生怕他们哪一个出了点神什么意外,就站不住了。
  他也知道皇家格格只身一人远嫁蒙古,很难能再见到父母亲人一面, 人生地不熟加上水土不服,日子当然是会过得艰难些。 他以前就有计划过,让他的女儿们长到二十岁左右再嫁人,想着到二十岁了,女儿们都应该可以很好的照顾好自己了。
  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他会从太子的口中听到这样的“历史”,他的姐姐要见姐夫,还要花钱打点陪嫁的嬷嬷们。
  金尊玉贵,千娇百宠养大的格格们,为了大清的安稳远嫁蒙古,居然会受到自家陪嫁嬷嬷的欺凌勒索。
  康熙皇帝的心跟到刀割的一样,一顿一顿的疼。
  他甚至想到了,在原来的历史上,没有现在的新式火器,他又急需蒙古各位台吉们的帮助的时候,哪怕是他知道了女儿们过得很辛苦,也会为了大清国打落牙齿和血吞的忍着。
  他那活泼可爱的三格格,温柔可亲的五格格,还有一团粉嫩的还在吃奶的六格格,都对他这个皇阿玛满心满眼的濡慕崇拜,可是他却没有想过让她们避免远嫁蒙古的孤苦。
  总想着皇祖母所说的“满蒙一家亲”,却忽视了皇父当年一直坚持的“满汉一家亲”。
  没有皇祖母就没有今天的康熙皇帝,没有皇父就没有玄烨,最寄予厚望的儿子却又念着天下万民一体,恳求他一视同仁。
  皇父,您在天有灵,知道在您那太子孙儿的心里,这天下的老百姓都一个样儿,不管老少好赖,不分男女种族,都是这大清国的子民,要被同等的对待,皇父您是会非常气愤还是会非常欣慰?
  说起来,太子的性格在一些地方,还真是特别的像您老人家。
  其实儿臣是很气愤的,既气愤于太子为了大清国的强大,没去顾忌满人相对于汉人在人口基数上和历史文化传承上的劣势地位,又气愤于自己的内心深处对于太子这番话的认同。
  因为儿臣就是再怎么对我们满人偏爱,也无法忽视那些每天辛苦勤劳的种地上工,按时缴纳赋税供养着皇家荣华富贵的百姓们。
  二百年后,当东西方战争在各国全面打起来的时候,不说“倾巢之下,焉有完卵?” 就算他现在因为知道了历史,可以提前把八旗子弟的未来安危都给安排好,又如何?
  扪心自问,在他有能力又知情的情况下,他能心安理得的,问心无愧的一边接受这天下万民的供奉,一边对他们的处境置之不理吗?
  他,不能。
  虽然他也觉得有负于爱新觉罗家的列祖列宗,有负于这满清八旗子弟们,可是他清楚的知道自己,不能。
  当年他从皇父手里接过了皇帝的位子,做了这天下的主子,这大清国的一草一木,一鸟一虫,就不光是属于这大清老百姓自己的责任,他们也是属于儿臣的责任。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