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节(3 / 4)
屋脊上装饰有各种脊兽,其中正脊上有吻兽或望兽,垂脊上有垂兽,戗脊上有戗兽和仙人走兽。
当然,毓庆宫的屋顶脊兽装饰也是仅次于太和殿和乾清宫的等级规制。
结合了直线和斜线的几何美学优点,线条完美流畅的歇山顶,本来在视觉效果上,就给人一种棱角分明,结构清晰的感觉。
自前朝到现在,随着歇山顶式样建筑的不断变化,越建越高大不说,其收山的尺寸规格也是越缩越小,正脊的规格反而不断加长,这使得毓庆宫的建筑看起来更加的高峻凝重。
可是对于胤礽来说,这些都不是他看重的。在他眼里,毓庆宫最好的,最关键的地方是,它在整个紫禁城的位置。
胤礽可以从紫禁城的前路景运门这里,直接去乾清宫,御花园,慈宁宫,慈仁宫;还有兄弟们住的南三所;无逸斋,箭亭,内务府,等等这些他经常活动的地方,都不需要经过康熙皇帝的后宫。所以说毓庆宫的位置非常的巧妙高明。
当然,随着他和兄弟们年龄的增长,在太皇太后和皇贵妃有意无意的约束下,后宫中的妃嫔们平时也都不敢去御花园闲逛了,虽然她们以前也只是偶尔结伴去赏个花而已。
胤礽清楚的记得,公元一六七九年也就是康熙十八年,他的天花刚刚痊愈不久,康熙皇帝特地祭扫了方泽、太庙、社稷等等,向天下臣民宣示了这一国之喜讯。
随后就开始筹建这座以示对大清太子恩宠的毓庆宫,当时皇阿玛是这么对他说的,“毓,稚苗嫩草遍地而起,天生地养,孕育无限生机;庆,福庆,吉庆,福泽。《国语·周语》中写道,有庆未尝不怡,特别标注,庆乃福也。”
“毓庆宫,建于奉先殿和斋宫之间,太子沐浴在先祖们的荣光下,就有了先祖们的保佑,会在天地万物的滋养下,健健康康的长大成人,继承先祖们的聪明勇敢,睿智通达。”
他至今还清楚的记得其中的每一个字,可是那个时候的他,初来大清,懵懵懂懂的,压根儿就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更是没有心思去深究。
毓庆宫刚刚建好的时候,他唯一的感觉就是太过奢侈华丽,金碧辉煌的让他怎么也喜欢不起来。虽然毓庆宫的吃穿用度比乾清宫还好,可他还是更喜欢跑乾清宫,觉得那里更有人味儿,住起来更舒坦。
康熙皇帝以为他嫌弃毓庆宫不够华丽精致,就更加使劲的朝毓庆宫里面送那些稀世珍宝,旷世古玩。
后来他开始学习四书五经,熟悉了儒家文化,明白了毓庆宫的意义,也明白了康熙皇帝费尽心机的,想要让他平安健康长大成人的那份舐犊之情。
虽然他知道那时候康熙皇帝为的是“保成太子”,不是他。可他还是动容,感动于康熙皇帝毫无保留的一腔父爱,当然也就更加的内疚不安,因为他不是“保成太子”。
后来他和康熙皇帝说清楚了他的来历后,虽然大家默契的和睦相处,把所有的过往都遗忘,可他还是有一种在大清做客的感觉。
他没有康熙皇帝背负的,对爱新觉罗家,满清八旗,乃至整个天下的,那种非他不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没有阿茹娜格格对这片生他养他两辈子的华夏大地,那份儿深深的恩怨纠缠。
所以在他被山门中人打了一掌,奄奄一息的躺在去玩具处的路上的时候,虽然是死命的吊住一口气等待救治,可他对于离开这个世界,却也是没有任何的遗憾牵挂。
康熙皇帝看出来这一点,就在他将将脱离生死险境,伤势都还没稳定的时候,就按照他原先的计划北巡,开始和俄罗斯的战事,逼得他躺在床上接手了监国的重任,跟着留守的大臣们努力的学习如何处理国事。
胤礽承认,对于掌控人心这一方面,他确实永远也学不来自家皇阿玛的果断决绝。他也承认,他纵然对石溪道人的断情断亲有所向往,可是更割舍不下这份亲情和友情,做不到那样的冷心冷肠,一生只寄托于山水。
四年监国,还有和太皇太后,阿茹娜格格,弟弟们的常年相处,虽然还没有把这个紫禁城,当做他上辈子的爷爷奶奶给的那个“家”一样,感情却也是非常的深厚了。
现在皇阿玛在他的大婚之礼中折腾的这些儿花样,···好像是无声的要补给他一场太子册封大典一样,胤礽除了被深深的触动之外,还有一份沉甸甸的压力放进心里,抗在肩头。
人一旦投入过多的感情,就会失去理性,不自觉的就会做出一些自以为很合理,其实是非常不合理的判断和决定。
就好像自家皇阿玛一样,他心里其实也明白的很,对于这些老臣的各种纵容是非常不对的,非常的不符合法规礼制,可他还是因为他们君臣曾经的“共患难”,想要“同富贵”。
胤礽站在乾清宫的汉白玉台阶上,东想西想的,思绪飞扬,全然没有察觉已经有不少来往的宫人侍卫们都盯着他瞅。
当然,这也和他已经适应了被所有人的眼光盯着,天天被人围观的大清太子的生活模式有关。
大家伙儿就看着乾清宫那高高的台阶上,他们的太子殿下一身儿明晃晃的太子常服,黄彤彤的一个小人影儿,在晚春夕阳的照射下,通体发着金灿灿的光芒,笔直挺拔的站在那里,远望着毓庆宫的方向,一副“小圣人”思考人生的“深沉”模样。
特别的显眼,非常的突出,让人想装看不见都做不到,都是越看越想笑,还只能努力的憋着,不敢笑出声来打扰到太子殿下思考大事儿。
这真的不能怪宫人侍卫们,实在是他们的太子殿下,这几年虽然是抽条儿长高了,可是也越长越俊俏了,皮肤白嫩的就跟刚刚出锅的大白面馒头一样,和谐却又分明立体的五官,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是特别的亲切舒心。
所以,这幅长相导致的结果就是,不管太子殿下怎么端着脸装一本正经,怎么眯着眼吓唬人,看起来就是丝毫没有康熙皇帝的威严气势。 ↑返回顶部↑
当然,毓庆宫的屋顶脊兽装饰也是仅次于太和殿和乾清宫的等级规制。
结合了直线和斜线的几何美学优点,线条完美流畅的歇山顶,本来在视觉效果上,就给人一种棱角分明,结构清晰的感觉。
自前朝到现在,随着歇山顶式样建筑的不断变化,越建越高大不说,其收山的尺寸规格也是越缩越小,正脊的规格反而不断加长,这使得毓庆宫的建筑看起来更加的高峻凝重。
可是对于胤礽来说,这些都不是他看重的。在他眼里,毓庆宫最好的,最关键的地方是,它在整个紫禁城的位置。
胤礽可以从紫禁城的前路景运门这里,直接去乾清宫,御花园,慈宁宫,慈仁宫;还有兄弟们住的南三所;无逸斋,箭亭,内务府,等等这些他经常活动的地方,都不需要经过康熙皇帝的后宫。所以说毓庆宫的位置非常的巧妙高明。
当然,随着他和兄弟们年龄的增长,在太皇太后和皇贵妃有意无意的约束下,后宫中的妃嫔们平时也都不敢去御花园闲逛了,虽然她们以前也只是偶尔结伴去赏个花而已。
胤礽清楚的记得,公元一六七九年也就是康熙十八年,他的天花刚刚痊愈不久,康熙皇帝特地祭扫了方泽、太庙、社稷等等,向天下臣民宣示了这一国之喜讯。
随后就开始筹建这座以示对大清太子恩宠的毓庆宫,当时皇阿玛是这么对他说的,“毓,稚苗嫩草遍地而起,天生地养,孕育无限生机;庆,福庆,吉庆,福泽。《国语·周语》中写道,有庆未尝不怡,特别标注,庆乃福也。”
“毓庆宫,建于奉先殿和斋宫之间,太子沐浴在先祖们的荣光下,就有了先祖们的保佑,会在天地万物的滋养下,健健康康的长大成人,继承先祖们的聪明勇敢,睿智通达。”
他至今还清楚的记得其中的每一个字,可是那个时候的他,初来大清,懵懵懂懂的,压根儿就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更是没有心思去深究。
毓庆宫刚刚建好的时候,他唯一的感觉就是太过奢侈华丽,金碧辉煌的让他怎么也喜欢不起来。虽然毓庆宫的吃穿用度比乾清宫还好,可他还是更喜欢跑乾清宫,觉得那里更有人味儿,住起来更舒坦。
康熙皇帝以为他嫌弃毓庆宫不够华丽精致,就更加使劲的朝毓庆宫里面送那些稀世珍宝,旷世古玩。
后来他开始学习四书五经,熟悉了儒家文化,明白了毓庆宫的意义,也明白了康熙皇帝费尽心机的,想要让他平安健康长大成人的那份舐犊之情。
虽然他知道那时候康熙皇帝为的是“保成太子”,不是他。可他还是动容,感动于康熙皇帝毫无保留的一腔父爱,当然也就更加的内疚不安,因为他不是“保成太子”。
后来他和康熙皇帝说清楚了他的来历后,虽然大家默契的和睦相处,把所有的过往都遗忘,可他还是有一种在大清做客的感觉。
他没有康熙皇帝背负的,对爱新觉罗家,满清八旗,乃至整个天下的,那种非他不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没有阿茹娜格格对这片生他养他两辈子的华夏大地,那份儿深深的恩怨纠缠。
所以在他被山门中人打了一掌,奄奄一息的躺在去玩具处的路上的时候,虽然是死命的吊住一口气等待救治,可他对于离开这个世界,却也是没有任何的遗憾牵挂。
康熙皇帝看出来这一点,就在他将将脱离生死险境,伤势都还没稳定的时候,就按照他原先的计划北巡,开始和俄罗斯的战事,逼得他躺在床上接手了监国的重任,跟着留守的大臣们努力的学习如何处理国事。
胤礽承认,对于掌控人心这一方面,他确实永远也学不来自家皇阿玛的果断决绝。他也承认,他纵然对石溪道人的断情断亲有所向往,可是更割舍不下这份亲情和友情,做不到那样的冷心冷肠,一生只寄托于山水。
四年监国,还有和太皇太后,阿茹娜格格,弟弟们的常年相处,虽然还没有把这个紫禁城,当做他上辈子的爷爷奶奶给的那个“家”一样,感情却也是非常的深厚了。
现在皇阿玛在他的大婚之礼中折腾的这些儿花样,···好像是无声的要补给他一场太子册封大典一样,胤礽除了被深深的触动之外,还有一份沉甸甸的压力放进心里,抗在肩头。
人一旦投入过多的感情,就会失去理性,不自觉的就会做出一些自以为很合理,其实是非常不合理的判断和决定。
就好像自家皇阿玛一样,他心里其实也明白的很,对于这些老臣的各种纵容是非常不对的,非常的不符合法规礼制,可他还是因为他们君臣曾经的“共患难”,想要“同富贵”。
胤礽站在乾清宫的汉白玉台阶上,东想西想的,思绪飞扬,全然没有察觉已经有不少来往的宫人侍卫们都盯着他瞅。
当然,这也和他已经适应了被所有人的眼光盯着,天天被人围观的大清太子的生活模式有关。
大家伙儿就看着乾清宫那高高的台阶上,他们的太子殿下一身儿明晃晃的太子常服,黄彤彤的一个小人影儿,在晚春夕阳的照射下,通体发着金灿灿的光芒,笔直挺拔的站在那里,远望着毓庆宫的方向,一副“小圣人”思考人生的“深沉”模样。
特别的显眼,非常的突出,让人想装看不见都做不到,都是越看越想笑,还只能努力的憋着,不敢笑出声来打扰到太子殿下思考大事儿。
这真的不能怪宫人侍卫们,实在是他们的太子殿下,这几年虽然是抽条儿长高了,可是也越长越俊俏了,皮肤白嫩的就跟刚刚出锅的大白面馒头一样,和谐却又分明立体的五官,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是特别的亲切舒心。
所以,这幅长相导致的结果就是,不管太子殿下怎么端着脸装一本正经,怎么眯着眼吓唬人,看起来就是丝毫没有康熙皇帝的威严气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