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众人点头,今儿这个天色,用这首诗诉说西湖,确实是最贴切。
  四阿哥这两天认真的翻看了一些杭州的通志、府志,加上这两个月来胤礽对他的手把手教导,对于西湖的了解可谓是非常的全面,考虑问题更是深入。面对众人等待的目光,底气十足、有备而来的他,大大方方的把自己的想法对着船上众人娓娓道来。
  “西湖原本是源自钱塘江的一个小水湾,以前的规模比现在大的多,因为大面积淤泥滩涂湿地的不断出现,还有附近村民的围湖种田,就变得越来越小,春天雨灾,夏天旱灾,时不时的水灾。”
  “如果不是宋朝的苏轼大人卖字画筹措金银,以工代赈招募村民开掘葑摊,疏通湖底的淤泥,胤禛估计,到现在估计西湖已经被百姓折腾没了。”
  康熙皇帝听完,摸着八字胡满意的点头,小四这一路上成长很多。
  “胤禛说的不错,能考虑到西湖的变化这方面更是难得。宋朝的苏轼先生确实是位出类拔萃、拔乎其萃的天才俊杰,英才中的英才。”
  “他不光精通诗词书画,还特别擅长治水。晚年所写的那篇《禹之所以通水之法》更有智慧之处,“治河之要,宜推其理而酌之以人情”,不能不管不顾的修堤防水,治水不是除水,目光要长远,要有人情味儿,要谨记“天、地、人”的整体大局。”
  “小小的一座苏堤,不光是给后人留下了这个美丽的西湖,还不费吹灰之力处理了湖底淤泥,给西湖添了一道风景,让人们可以尽情的享受西湖风光。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你们切不可‘爱尺寸而忘千里’,围水种田建屋,把河流湖泊赶尽杀绝。”
  众人纷纷高声表示自己的态度。不说他们都是自幼读着圣贤书,坚决认同“天地人合一”的治国、治水理念,就算有谁心里不认同,他们也不敢胡作非为。古往今来,就没有比太子殿下还重视保护自然环境,爱护万物众生的主子。
  胤礽感受到船上众人的明确态度,眼里划过一丝笑影儿。他知道随着时间的变迁,地球的转动,西湖最终会在大灭世来临前就彻底消失。但是如果可以凭借他们的努力,把它保留的更久一些年头,让更多的人得以欣赏到它的美好,也不失为一桩大大的美事儿。
  再想到原本历史上的雍正年间滩涂泛滥,朝廷无力处理,导致西湖直接小了一半的事儿,就直接开口建议。
  “皇阿玛,儿臣有个想法。”
  “哦,说说看。”儿子这是又有了什么主意不成?
  “当年唐朝的白居易先生在修建白堤的时候,西湖是“澄千顷之波澜”,逐年减小之下,现在只有当年的三分之二的规模,以后估计还是继续缩下去,尽管我们都很舍不得它,却也知道这是属于沧海桑田的天然变化,非人力可扭转。”
  “儿臣想的是,现如今距离苏轼先生疏通湖底已经过去了千年,是时候我们再来一次大疏通,尽我们的能力,让它缩小的慢一些。至少,不再有人为的破坏或者加速缩小。”
  康熙皇帝闻言,瞅着他乐呵,随行的大臣也是乐呵,杭州知府麻溜的磕头谢恩,“微臣替杭州和杭州的百姓谢皇上大恩,谢太子殿下大恩。微臣一定尽心尽力约束附近村民,保证对西湖爱护有加。”
  娘吆,太子殿下果然是金童下凡,一定要留太子殿下在杭州多逛逛。太子殿下这一张口,就把疏通西湖的大事给定了下来,简直要被感动哭了。
  有了太子殿下的关注,疏通湖底的银子不光能顺利的拨下来不说,估计谁也不敢在中间截留一文,杭州西湖得以再续千年风光,乃千载大善也。
  胤礽瞅着苏堤上缠绵多情、诗情画意的杨柳树,闻着微风送来的阵阵桂花香,小尴尬的点了点头。他这个看到什么都想整治一番的习惯,有时候真的挺让自己小小的不好意思。
  自觉要反省自身,只专心赏风观景的太子殿下,并不知道雄心勃勃想要大干一场好青史留名的杭州知府,满脑袋都在琢磨着,怎么借助他在杭州的这几天给杭州和杭州百姓争取福利。
  游湖结束后,皇家一家人回驻跸休息,知府大人一回到衙门就直奔后宅,再三的拜托他的老娘也就是江南第一女子诗社—“蕉园诗社”的发起人顾玉蕊老夫人,让她再去拜会拜会太子妃,也给杭州录制一个威海成山头那样的小电影。
  顾老夫人乐呵,“我到太子妃面前丢回脸面没事儿,但是你这样不行,太着痕迹,落了下乘,太子妃不会答应。”
  知府大人立刻觍着脸讨教,“请母亲赐教。”
  “你呀什么也不用做。西湖这么漂亮,太子殿下和太子妃肯定会单独逛逛,你和皇上大大方方的说明请求,如果皇上他老人家不想把太子殿下在杭州录制的影像公开,能不能给我们一张照片?我们请绣娘或者画师,把照片放大挂在西湖显眼的地方。”
  知府大人稍作琢磨,立刻欣喜若狂,“母亲睿智,儿子怎么没想到?我们直接建一座小一些的馆堂,把皇上、太子殿下和几位阿哥今儿游湖时候说的话都给一一的写上,让大家都有机会聆听天家教导,也是一项功德。”
  顾老夫人豪爽的大笑, “我儿睿智,我们就这么办,再把历代文人的诗词歌赋都写上,弄一个别开生面的,独属于西湖的小图书馆。”
  知府大人听了,脑袋里立马就转起来怎么在这个别开生面的小馆堂收费。虽然只是小钱,但也是钱啊,用来维护西湖的日常秩序或者日常清洁,不是挺好?
  说干就干雷厉风行的知府大人立刻做到书房,下笔如神,神思泉涌,刷刷刷一道折子就写了出来。
  近水楼台先得月,当天晚上这道折子就被康熙皇帝就看到,他老人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觉得,这个馆堂的主意挺好,他要首先在京城建一座类似的皇家馆堂,图文并茂的宣扬一下列祖列宗的伟大功绩,改变一下老祖宗在汉人心里那个不开化的野蛮人、茹毛饮血的“原始人”形象。
  对于大清国新鲜出炉的展馆艺术还不知情的太子殿下,正神思缥渺、恍恍惚惚的牵着太子妃的小手,漫步在苏堤上,欣赏星光下、灯光下的西湖美景。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