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章(1 / 2)
第136章 登基
迁都还好说, 可改国号一事,让百官又很不满,但这一次, 萧稷并没有退让, 直接翻脸离场。
摄政王一怒,曾伏尸千百, 血流数里,一想到边境的五十万大军, 又叫人战战兢兢。
有人说:“既是两国合二为一,称楚或称周都不合适,改也未尝不可。”
“你说改什么?怎么改?”一位上了年纪的官员面色凝重。
说这话的人低下头沉默了。
形势胶着时,尚弘提议道:“既是新气象, 改个新国号也是理所当然,不如取两字国号,周与楚各出一字, 并行而立, 也就不必争执了。”
这下, 所有人都看着上首的沈翊与闻姝, 想要他们拿个主意。
沈翊思索片刻:“罢了, 国号一事,孤与太子妃回去再行商谈, 迁都一事,尔等可先商量,最好是在周、楚边境择一城池, 也好安两国百姓的心。”
摄政王走了, 太子殿下与太子妃也走了,独留下百官面面相觑, 愁的眉毛都白了。
过完年,已经立春,本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可定都仍旧大雪飘飞,闻姝从马车上下来没一会,身上就沾着了雪屑。
管家忙打了伞来,沈翊举着伞,两人进了屋,萧稷老神在在地坐在太师椅上喝茶,看见两人进来,不紧不慢地问,“如何了?”
闻姝笑着,“您唱黑脸我唱红脸,把他们唬的一愣一愣。”
几人早就商量好了,闻姝要想将来能站得住脚,也同样需要大周官员的支持,因此在此次谈判中,她便来当“好人”,萧稷则做“恶人”。
“行,这事就差不多成了,我也该走了。”萧稷总待在定都也不是事,楚国那边他还有一堆事呢。
“父王,您就要回去了?那国号一事?”闻姝这些日子习惯了萧稷在府里,还有些舍不得。
萧稷说:“你和丛昀不是有了决定,‘燕兰’二字就很好,你本该随你阿娘姓兰,届时也就一并改了名讳叫‘兰姝’。”
兰姝,曾是顺安帝给她的封号,那时她还不知道这就是她的名字,缘分兜兜转转,属于自己的,从一开始就来到了自己身边。
“燕”字取于沈翊的封号,燕王的名头,远比太子要响亮的多。
沈翊定下这个国号,百官争论了一番,最终大部分人接受了,还有小部分人不接受,也没办法,在摄政王五十万大军的威压下,不接受也没了奈何。
因此,新的国号就这样定了下来——燕兰国。
从大周,到周、楚,再到燕兰国,一转眼,百年已过。
两地的百姓,都将迎来全新的下一年。
国号一事已定,都城这事也在纷纷扰扰中落下了帷幕,尚弘领头挑选出了几个临近边境的城池,最终闻姝与沈翊选择了朗州,靠近锡州,气候不冷不热,依山傍水,适合修建皇城。
当国号与都城都定下来,两人颁布了诏书昭告天下,以安定民心,这是一份前无古人的诏书,上头除了有沈翊的私印,还有闻姝的私印,并且加盖了丢失二十年的玉玺,这份诏书的重量不言而喻。
百姓对于突然变了天的反响还是挺大的,尤其是两国合二为一,改了国号,难免令人心中不安。
但很快传出的消息让这种不安消散了。
那就是边境摄政王退兵了,从此以后再无硝烟,再无背井离乡,原先住在边境因为战火纷飞而逃离故乡的百姓得知此事喜极而泣,纷纷收拾家当准备回乡。
比起战争,没有人会不喜欢和平。
再加上即将登基的两位天子向来以仁爱示人,在百姓中声望极好,虽然闻姝是女子,但她历年仁善好施的善名早已广为传扬,还有善兰堂中人为她口口相传美名,她亦成为了不少女子心中的榜样。 ↑返回顶部↑
迁都还好说, 可改国号一事,让百官又很不满,但这一次, 萧稷并没有退让, 直接翻脸离场。
摄政王一怒,曾伏尸千百, 血流数里,一想到边境的五十万大军, 又叫人战战兢兢。
有人说:“既是两国合二为一,称楚或称周都不合适,改也未尝不可。”
“你说改什么?怎么改?”一位上了年纪的官员面色凝重。
说这话的人低下头沉默了。
形势胶着时,尚弘提议道:“既是新气象, 改个新国号也是理所当然,不如取两字国号,周与楚各出一字, 并行而立, 也就不必争执了。”
这下, 所有人都看着上首的沈翊与闻姝, 想要他们拿个主意。
沈翊思索片刻:“罢了, 国号一事,孤与太子妃回去再行商谈, 迁都一事,尔等可先商量,最好是在周、楚边境择一城池, 也好安两国百姓的心。”
摄政王走了, 太子殿下与太子妃也走了,独留下百官面面相觑, 愁的眉毛都白了。
过完年,已经立春,本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可定都仍旧大雪飘飞,闻姝从马车上下来没一会,身上就沾着了雪屑。
管家忙打了伞来,沈翊举着伞,两人进了屋,萧稷老神在在地坐在太师椅上喝茶,看见两人进来,不紧不慢地问,“如何了?”
闻姝笑着,“您唱黑脸我唱红脸,把他们唬的一愣一愣。”
几人早就商量好了,闻姝要想将来能站得住脚,也同样需要大周官员的支持,因此在此次谈判中,她便来当“好人”,萧稷则做“恶人”。
“行,这事就差不多成了,我也该走了。”萧稷总待在定都也不是事,楚国那边他还有一堆事呢。
“父王,您就要回去了?那国号一事?”闻姝这些日子习惯了萧稷在府里,还有些舍不得。
萧稷说:“你和丛昀不是有了决定,‘燕兰’二字就很好,你本该随你阿娘姓兰,届时也就一并改了名讳叫‘兰姝’。”
兰姝,曾是顺安帝给她的封号,那时她还不知道这就是她的名字,缘分兜兜转转,属于自己的,从一开始就来到了自己身边。
“燕”字取于沈翊的封号,燕王的名头,远比太子要响亮的多。
沈翊定下这个国号,百官争论了一番,最终大部分人接受了,还有小部分人不接受,也没办法,在摄政王五十万大军的威压下,不接受也没了奈何。
因此,新的国号就这样定了下来——燕兰国。
从大周,到周、楚,再到燕兰国,一转眼,百年已过。
两地的百姓,都将迎来全新的下一年。
国号一事已定,都城这事也在纷纷扰扰中落下了帷幕,尚弘领头挑选出了几个临近边境的城池,最终闻姝与沈翊选择了朗州,靠近锡州,气候不冷不热,依山傍水,适合修建皇城。
当国号与都城都定下来,两人颁布了诏书昭告天下,以安定民心,这是一份前无古人的诏书,上头除了有沈翊的私印,还有闻姝的私印,并且加盖了丢失二十年的玉玺,这份诏书的重量不言而喻。
百姓对于突然变了天的反响还是挺大的,尤其是两国合二为一,改了国号,难免令人心中不安。
但很快传出的消息让这种不安消散了。
那就是边境摄政王退兵了,从此以后再无硝烟,再无背井离乡,原先住在边境因为战火纷飞而逃离故乡的百姓得知此事喜极而泣,纷纷收拾家当准备回乡。
比起战争,没有人会不喜欢和平。
再加上即将登基的两位天子向来以仁爱示人,在百姓中声望极好,虽然闻姝是女子,但她历年仁善好施的善名早已广为传扬,还有善兰堂中人为她口口相传美名,她亦成为了不少女子心中的榜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