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台柳(21 / 26)
“这是国家之福。安邦定国,全要仰仗老将军的福威。我先赶回去禀告皇上,准备着伫听捷报。我想——”冯承威露出极有自信的微笑,“十日以后,我少不得还要到潼关来拜见老将军,衔旨犒劳大军。”
十日以后——六月初八,哥舒翰果然率领十五万大军出击了。
战报到京,忽喜忽忧。而欣喜的人,都是不知兵法,不明大势的;但是,忧虑的人,只在心里着急,却不敢说破——除非是对最知好的亲友,才提出警告:“当心些!每天要见到了‘平安火’,才可以放心睡觉。”
辗转传闻,悟莲也听到了这话。她跟柳青青十分投机,特地到章台街相告。
“平安火”是柳青青所知道的。从军前直达京师,一日一次,专差驰送,沿路的百姓,只看到高举的火炬,便知潼关无恙。然而,为什么要“当心”?难道哥舒翰开关迎敌,会出乱子吗?
“可不是要出乱子?”悟莲把从别人那里听来的话,学着说给她听,“安禄山一共只有十五万人马,统统都到了河南。它的老巢——幽州是空虚的,郭子仪和李光弼,正在想办法直捣幽州,一破了他的老巢,妻儿老小都在官军手里,不怕他不投降,所以哥老将军最好紧守潼关,正可以把安禄山活活困死。”
“哟!那么,哥老将军为何要开关去打仗呢?”
“大家都说是国舅怂恿皇帝,下圣旨催他这么办的。”
“既如此,国舅总跟皇帝合计过,必是有利无害才肯下那圣旨。悟师太,你想,”柳青青振振有词地说,“皇帝总不能拿他的一片锦绣江山来儿戏吧?”
一句话驳倒了悟莲,可以叫她略略放心了些,照常念经礼佛,不再去多打听潼关的军情了。
到了六月十四晚上,惊人的情况出现了,“平安火”未到长安——这表示潼关已有变化。
果然,第二天有了确实的消息。哥舒翰率师出击,中了崔乾佑的伏兵之计,以致自相残杀,大败而归。潼关的番将火拔归仁,擒住了哥舒翰,降附安禄山,于是潼关沦陷。
一时人心惶惶,却又不知朝廷作何处置。十六日一早,百官照常上朝,只见大明宫乱糟糟一片,完全不是平日宫廷肃穆的景象。不久,得到确实信息,皇帝已听从杨国忠的主张,车驾出廷秋门,临幸西蜀。接着宫内大乱,太监宫女纷纷以驴马载运行李,往西赶了上去。
“逃难呀,逃难呀!”长安城内的百姓,奔走相告。
心胆俱裂的柳青青,茫然无主,只听凭惊鸿打点细软,随着人潮蜂拥而西。一路上车马阻道,行人拥塞,几乎寸步难行。好不容易到日落时才行近渭桥,却又望见火光烛天,据说是杨国忠怕逃难的百姓太多,阻塞了道路,下令烧断渭桥,绝了大家的生路。
震天的哭声与诅咒痛骂声中,惊鸿问道:“夫人,该怎么办?”
“我,我怎知道怎么办?”
“那么我来拿个主意。回去!”
“回去?”柳青青惊惶失措地说,“回到哪里去?回到章台街,不是等死吗?”
“不是回家。你忘了悟师太劝你的话了吗?”
悟莲劝过她,不如搬到法灵寺去住,借佛力挡住刀兵之灾。这不是一个顶好的办法,但事到如今,想来想去,还是法灵寺好些,不管怎么,有悟莲在那里,凡事也有个商量。
于是重新又往回走。直至午夜才走到法灵寺,柳青青已是气喘如牛,精疲力竭了。
敲开了门,在明亮的月色下,悟莲问道:“怎的这等狼狈?”
不问还好,一问,柳青青忍不住双泪直流。仍是惊鸿比较沉着,匆匆说了投奔之意。
“早就该如此。我原想明天去看看你们的。”
沐了浴,吃了斋饭,柳青青的精神好得多了。虽然禅房中已安好了榻,她却不想休息,得要跟悟莲好好商议一下。
“悟师太,你看局面如何?”她问。
“潼关一失,无险可守。而且,明摆着的是,皇帝不打算要长安了。我看,沦陷也只不过三五天的事。”
柳青青长长地喘了口气说:“这样说,我还是得赶快逃。”
“逃到西蜀去投奔你从前那位主儿吗?” ↑返回顶部↑
十日以后——六月初八,哥舒翰果然率领十五万大军出击了。
战报到京,忽喜忽忧。而欣喜的人,都是不知兵法,不明大势的;但是,忧虑的人,只在心里着急,却不敢说破——除非是对最知好的亲友,才提出警告:“当心些!每天要见到了‘平安火’,才可以放心睡觉。”
辗转传闻,悟莲也听到了这话。她跟柳青青十分投机,特地到章台街相告。
“平安火”是柳青青所知道的。从军前直达京师,一日一次,专差驰送,沿路的百姓,只看到高举的火炬,便知潼关无恙。然而,为什么要“当心”?难道哥舒翰开关迎敌,会出乱子吗?
“可不是要出乱子?”悟莲把从别人那里听来的话,学着说给她听,“安禄山一共只有十五万人马,统统都到了河南。它的老巢——幽州是空虚的,郭子仪和李光弼,正在想办法直捣幽州,一破了他的老巢,妻儿老小都在官军手里,不怕他不投降,所以哥老将军最好紧守潼关,正可以把安禄山活活困死。”
“哟!那么,哥老将军为何要开关去打仗呢?”
“大家都说是国舅怂恿皇帝,下圣旨催他这么办的。”
“既如此,国舅总跟皇帝合计过,必是有利无害才肯下那圣旨。悟师太,你想,”柳青青振振有词地说,“皇帝总不能拿他的一片锦绣江山来儿戏吧?”
一句话驳倒了悟莲,可以叫她略略放心了些,照常念经礼佛,不再去多打听潼关的军情了。
到了六月十四晚上,惊人的情况出现了,“平安火”未到长安——这表示潼关已有变化。
果然,第二天有了确实的消息。哥舒翰率师出击,中了崔乾佑的伏兵之计,以致自相残杀,大败而归。潼关的番将火拔归仁,擒住了哥舒翰,降附安禄山,于是潼关沦陷。
一时人心惶惶,却又不知朝廷作何处置。十六日一早,百官照常上朝,只见大明宫乱糟糟一片,完全不是平日宫廷肃穆的景象。不久,得到确实信息,皇帝已听从杨国忠的主张,车驾出廷秋门,临幸西蜀。接着宫内大乱,太监宫女纷纷以驴马载运行李,往西赶了上去。
“逃难呀,逃难呀!”长安城内的百姓,奔走相告。
心胆俱裂的柳青青,茫然无主,只听凭惊鸿打点细软,随着人潮蜂拥而西。一路上车马阻道,行人拥塞,几乎寸步难行。好不容易到日落时才行近渭桥,却又望见火光烛天,据说是杨国忠怕逃难的百姓太多,阻塞了道路,下令烧断渭桥,绝了大家的生路。
震天的哭声与诅咒痛骂声中,惊鸿问道:“夫人,该怎么办?”
“我,我怎知道怎么办?”
“那么我来拿个主意。回去!”
“回去?”柳青青惊惶失措地说,“回到哪里去?回到章台街,不是等死吗?”
“不是回家。你忘了悟师太劝你的话了吗?”
悟莲劝过她,不如搬到法灵寺去住,借佛力挡住刀兵之灾。这不是一个顶好的办法,但事到如今,想来想去,还是法灵寺好些,不管怎么,有悟莲在那里,凡事也有个商量。
于是重新又往回走。直至午夜才走到法灵寺,柳青青已是气喘如牛,精疲力竭了。
敲开了门,在明亮的月色下,悟莲问道:“怎的这等狼狈?”
不问还好,一问,柳青青忍不住双泪直流。仍是惊鸿比较沉着,匆匆说了投奔之意。
“早就该如此。我原想明天去看看你们的。”
沐了浴,吃了斋饭,柳青青的精神好得多了。虽然禅房中已安好了榻,她却不想休息,得要跟悟莲好好商议一下。
“悟师太,你看局面如何?”她问。
“潼关一失,无险可守。而且,明摆着的是,皇帝不打算要长安了。我看,沦陷也只不过三五天的事。”
柳青青长长地喘了口气说:“这样说,我还是得赶快逃。”
“逃到西蜀去投奔你从前那位主儿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