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12 / 38)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郎舅至亲,哪有说不明白的道理!杨老爷,想来你是畏惧令亲,不敢作声?”
  “香君!”面有窘色的杨文骢,用嘶哑的声音说,“如今不是论这些是非的时候。请你劝劝侯相公,早自为计。”
  “怎么?”侯方域问,“莫非令亲不准我在南京安身?”
  “常言道得好:君子不吃眼前亏。侯兄,你还是暂避一避的好。”
  这一说,李贞丽先就着慌,“看样子是要动蛮!侯相公,”她很吃力地说,“你听杨老爷的劝吧!”
  侯方域恋着香君,实在不愿舍却温柔乡,只是不走又怕连累李家。要走呢,仓促之间,避向何处?却又是一大难题。
  当然,杨文骢是早就有盘算的,“侯兄,”他问,“漕抚史道邻,与府上有世谊?”
  “他是家父门生。”
  “何不投奔他去?”杨文骢说,“今天会议,史公与马舍舅俱都在座,史公倒是力为老兄分辩,投了他去,可保无虞。”
  “就不知他寓在何处?”
  “我知道!”一直不曾开口的苏昆生说,“史公寓在市隐园,等我送了侯相公去。”
  “那更好不过。”李贞丽回头说道,“香君,快替侯相公收拾行李。”
  “是!”香君答应着,匆匆入内。
  “杨老爷,”李贞丽神色凝重地说,“这桩祸事,都从杨老爷身上而起,也还求杨老爷归结。明日果然派兵来拿人,作何计较?”
  “贞娘放心!侯公子既然走了,自然一切与你无干!”
  听得这话,侯方域最后一丝恋恋不舍之情也割断了。黯然回身,踱向香君的卧室,双栖之处,爱屋及乌,只觉一几一瓶,都有离情别意,逐一摩挲,重生恋意。想到别后光景,顿觉神魂飞越,满怀惶惧,软弱地倒在椅子上,不住喘气。
  香君也是心如刀绞,恨不得倒在侯方域怀中痛哭一场!只是将他的安危,看得比什么都重,也了解他此时的心情,不敢做任何可以加重他留恋之意的表示,只紧闭着嘴,努力做出刚毅之色,直到收拾好一副行囊,才与侯方域话别。
  “相公,事出无奈,你赶快走吧!珍重有用之身。”她说,“到了史公那里,得便捎封书信来。”
  “自然会有信给你。香君,”侯方域怔怔地看着她,“此别不知哪一天才得重聚?”
  “人生遇合都是个缘字。只要缘分未尽,虽隔着万水千山,终有相见之日。”
  这话不能让侯方域满足,“如何是缘分未尽?”他问。
  “守得住这颗心,便是缘分未尽!”
  侯方域将“守得住”三个字,细细地咀嚼了一番,大为兴奋。“香君!”他紧握着她的手,朗然吟道,“‘定知来岁中秋月,又照先生枕曲眠!’”
  玖
  到得来岁,哪里还有中秋之约?三月十九就起了天翻地覆的剧变。
  三月十九,崇祯皇帝殉国。消息传到史可法大营,已是四月十二。那时的史可法已接替熊明遇为南京兵部尚书,听说流寇犯阙,在四月初一,督师勤王。渡江驻兵浦口时,得到了这个惊天动地的凶信。
  六军缟素,痛哭发丧。“国不可一日无君”,所以第一大事,还在立一位新皇帝。东宫及皇子,音信全无,那就只有在逃到江南的近支藩王中,择一而立了。
  以伦序来说,最近的是福王由崧,他跟殉国的皇帝,是同祖父的兄弟。次是潞王常淓,他是穆宗的孙子,而穆宗是崇祯的曾祖,所以潞王常淓跟殉国的皇帝是重堂叔侄,比福王由崧,远了一层。
  然而以贤愚而论,由崧远赶不上常淓,在当时宗藩中,几乎唯有常淓,能急家国之难。至于福王,从他父亲开始,便已恶名昭彰——由崧的父亲名叫常洵,神宗宠妃郑贵妃所出,十六岁封为福王,因为父母溺爱,要留在膝下承欢。大臣怕郑贵妃有夺嫡的阴谋,屡次上奏,请福王就藩,神宗置之不理。
  直到常洵二十九岁,才到他的藩国洛阳,住在花费二十八万两银子建造的王府。就藩以前,赐庄田四万顷。河南没有那么多良田,取湖广、山东的沃土补足。又赐“盐引”一千三百——运销官盐,坐收暴利。而神宗万历年间,搜括天下,宫中奇珍异宝,堆积如山,又任由常洵携取。因此福藩之富,确可敌国。而常洵在洛阳,淫恣暴虐,多行不义。崇祯十四年李自成破洛阳,常洵在事先逃出城外,躲在迎恩寺中,而结果终于不免遇害。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