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中人(5 / 6)
“对了!”有个跟刘老头相熟的客人说,“老刘,你那头驴,脚程不是挺快的吗?快追下去截人是正经。”
话刚说完,有人接口:“追上了也没用。”
声音是清劲苍老的老妇人声音,却不见人影,最后才发现是在厨子身后。等厨子把他那两百斤重的身子移开,大家一看,无不发笑——李婆子穿着葛玉儿的衣服,是葱绿缎子绣白蝶的夹袄,下面一条月白绸子的百褶裙,衬着那干黑的面皮、鸡爪似的手指和一头披散了的白发,简直就是个老妖怪。
模样长得怪,神色却极其庄重,她不慌不忙地指着刘老头说:“请各位大爷评评理,他今年六十七,愣要娶我十七岁的孙女儿,这不是伤天害理吗?”
“去你的!”刘老头大吼,“什么是你的孙女儿?你孙女儿怎么不藏在家里,会跟我来在这儿?”
“你这话别问我。反正一句话,我不要你这么个孙女婿!”李婆子说,“我孙女儿名叫葛玉儿,顺治十六年七月初七子时生人,今年十七岁。你拿得出庚帖,说得出媒人,我把孙女儿给你。拿不出来,你就说出大天来也没有用!”
“你们看!你们看!”刘老头气得脸色苍白,咬牙切齿地说,“这个老娘们不讲理到这个地步。他妈的,我问你,花四两银子一口袋买来的,哪儿来的庚帖?哪儿来的媒人?”
李婆子冁然而笑,神情愉悦,别具妩媚之致。“我知道你心疼那四两银子。”她掠一掠鬓发笑道,“我不也值四两银子吗?”
这一笑,陡然引发了如春雷乍动般的爆笑。不笑的只有刘老头,气得直骂:“死不要脸!亏你说得出来,‘代孙出嫁’!也不嫌牙碜。”
刚低下来的笑声,又为这“代孙出嫁”一新语,重新提了起来:“刘大爷,我看你将就点儿吧!老夫老妻老伴儿,也是喜事。咱们今儿凑个份子,给你贺贺!”
“不行,这老娘们比我还大两岁。不行,不行,决计不行!”刘老头改了主意,一跺脚往后就走,“我非撵了去,把人找回来。”
撵了去还是一场空。日暮回店,刘老头喝着酒骂人,这回是大骂米文信,说他狼心狗肺,拐带朋友的娇妻;又自己打着自己的嘴巴,说是瞎了眼看错了人;最后又说好心没有好报,发誓从今以后,不做半点好事。
骂得倦了,人也醉了。半夜里醒来,头像刀劈似的痛,喉头干得如火炙似的,这时哪怕是阴沟水,都得喝它一个痛快。
“何苦!喝那么多酒!”
虽是体贴的声音,但刘老头不愿理她,把个脸扭了过去。
“替你沏了壶茶在那儿,焖透了正好喝。来吧!”
这一下刘老头不理她也不行了,但还是有点儿于心不甘,而且也抹不下脸来,只好不作声,意思并不拒绝。
于是一碗不凉不热、既苦又香的浓茶送到他唇边,刘老头张嘴就喝。喝下去浑如琼浆仙露,他自嫌不足。而李婆子不用他开口,她知道他不会开口,自己又倒了一碗来。
口是不渴了,头还疼得厉害,心念刚动,发觉一块凉凉的手巾覆在额头。刘老头不动也不说声谢,只是闭上了眼,心里七上八下地只恨自己不争气,不该喝醉,以致无端见她这番情,糊里糊涂地封住了自己的嘴。
他不作声,李婆子也不唠叨,坐在他身旁,不断替换凉手巾。换到第五遍,刘老头忍不住出了声:“行了……”
于是听得“扑哧”一笑。“你也会说话呀!”李婆子说,“我只当你是哑巴呢!”
开出口来,倒也有些趣味,但刘老头总觉得自胸至腹,有股冤气窜来窜去,找不着出路,所以李婆子越是这种像老伴儿说笑的口吻,越是使他觉得窝囊,自己恨自己,差一点又要打自己的嘴巴了。
“你不爱说话,就想你的心事吧!我可累了。”李婆子唠叨着,“伺候了一辈子的酒鬼,临了儿还是伺候酒鬼。这叫什么命啊!”
刘老头一听有气,不由得要说:去你的,谁稀罕你伺候!而话到口边,不知怎么像唇齿间筑着一道坝,就是漫不过去,咽了口唾沫,翻了个身,觉得这样侧睡,比仰脸朝天舒服得多。
就这时发觉油灯灭了灯芯,然后听得门响。刘老头倏地转脸朝外,哪里望得见李婆子的人影?
“这老娘们!”刘老头咕噜着,“他妈的,‘一块豆腐掉在灰堆里,吹又吹不得,弹又弹不得’!她去她的,睡觉!”
于是又翻身向里,却总觉得心不定,风声光影,一有动静便凝神注意:是不是“老娘们”回来了?
终于回来了!确确实实听得门响,刘老头没好气地问道:“你上哪儿去了?”话一出口,觉得自己的话大为不妥,便又接了两句:“出去也不把门关严了,进来个毛贼,偷了我的褡裢袋怎么办?”
装钱的褡裢袋就在他枕旁,清醒白醒地守着,如何偷得去?这明明是没话找话,李婆子懒得理他,从土炕另一头爬了上去,钻进预先折好的被窝筒,很快地起了鼾声。
不知她是装的,还是真的睡着了。整一夜的工夫,刘老头就是在想这么件“不相干”的事。 ↑返回顶部↑
话刚说完,有人接口:“追上了也没用。”
声音是清劲苍老的老妇人声音,却不见人影,最后才发现是在厨子身后。等厨子把他那两百斤重的身子移开,大家一看,无不发笑——李婆子穿着葛玉儿的衣服,是葱绿缎子绣白蝶的夹袄,下面一条月白绸子的百褶裙,衬着那干黑的面皮、鸡爪似的手指和一头披散了的白发,简直就是个老妖怪。
模样长得怪,神色却极其庄重,她不慌不忙地指着刘老头说:“请各位大爷评评理,他今年六十七,愣要娶我十七岁的孙女儿,这不是伤天害理吗?”
“去你的!”刘老头大吼,“什么是你的孙女儿?你孙女儿怎么不藏在家里,会跟我来在这儿?”
“你这话别问我。反正一句话,我不要你这么个孙女婿!”李婆子说,“我孙女儿名叫葛玉儿,顺治十六年七月初七子时生人,今年十七岁。你拿得出庚帖,说得出媒人,我把孙女儿给你。拿不出来,你就说出大天来也没有用!”
“你们看!你们看!”刘老头气得脸色苍白,咬牙切齿地说,“这个老娘们不讲理到这个地步。他妈的,我问你,花四两银子一口袋买来的,哪儿来的庚帖?哪儿来的媒人?”
李婆子冁然而笑,神情愉悦,别具妩媚之致。“我知道你心疼那四两银子。”她掠一掠鬓发笑道,“我不也值四两银子吗?”
这一笑,陡然引发了如春雷乍动般的爆笑。不笑的只有刘老头,气得直骂:“死不要脸!亏你说得出来,‘代孙出嫁’!也不嫌牙碜。”
刚低下来的笑声,又为这“代孙出嫁”一新语,重新提了起来:“刘大爷,我看你将就点儿吧!老夫老妻老伴儿,也是喜事。咱们今儿凑个份子,给你贺贺!”
“不行,这老娘们比我还大两岁。不行,不行,决计不行!”刘老头改了主意,一跺脚往后就走,“我非撵了去,把人找回来。”
撵了去还是一场空。日暮回店,刘老头喝着酒骂人,这回是大骂米文信,说他狼心狗肺,拐带朋友的娇妻;又自己打着自己的嘴巴,说是瞎了眼看错了人;最后又说好心没有好报,发誓从今以后,不做半点好事。
骂得倦了,人也醉了。半夜里醒来,头像刀劈似的痛,喉头干得如火炙似的,这时哪怕是阴沟水,都得喝它一个痛快。
“何苦!喝那么多酒!”
虽是体贴的声音,但刘老头不愿理她,把个脸扭了过去。
“替你沏了壶茶在那儿,焖透了正好喝。来吧!”
这一下刘老头不理她也不行了,但还是有点儿于心不甘,而且也抹不下脸来,只好不作声,意思并不拒绝。
于是一碗不凉不热、既苦又香的浓茶送到他唇边,刘老头张嘴就喝。喝下去浑如琼浆仙露,他自嫌不足。而李婆子不用他开口,她知道他不会开口,自己又倒了一碗来。
口是不渴了,头还疼得厉害,心念刚动,发觉一块凉凉的手巾覆在额头。刘老头不动也不说声谢,只是闭上了眼,心里七上八下地只恨自己不争气,不该喝醉,以致无端见她这番情,糊里糊涂地封住了自己的嘴。
他不作声,李婆子也不唠叨,坐在他身旁,不断替换凉手巾。换到第五遍,刘老头忍不住出了声:“行了……”
于是听得“扑哧”一笑。“你也会说话呀!”李婆子说,“我只当你是哑巴呢!”
开出口来,倒也有些趣味,但刘老头总觉得自胸至腹,有股冤气窜来窜去,找不着出路,所以李婆子越是这种像老伴儿说笑的口吻,越是使他觉得窝囊,自己恨自己,差一点又要打自己的嘴巴了。
“你不爱说话,就想你的心事吧!我可累了。”李婆子唠叨着,“伺候了一辈子的酒鬼,临了儿还是伺候酒鬼。这叫什么命啊!”
刘老头一听有气,不由得要说:去你的,谁稀罕你伺候!而话到口边,不知怎么像唇齿间筑着一道坝,就是漫不过去,咽了口唾沫,翻了个身,觉得这样侧睡,比仰脸朝天舒服得多。
就这时发觉油灯灭了灯芯,然后听得门响。刘老头倏地转脸朝外,哪里望得见李婆子的人影?
“这老娘们!”刘老头咕噜着,“他妈的,‘一块豆腐掉在灰堆里,吹又吹不得,弹又弹不得’!她去她的,睡觉!”
于是又翻身向里,却总觉得心不定,风声光影,一有动静便凝神注意:是不是“老娘们”回来了?
终于回来了!确确实实听得门响,刘老头没好气地问道:“你上哪儿去了?”话一出口,觉得自己的话大为不妥,便又接了两句:“出去也不把门关严了,进来个毛贼,偷了我的褡裢袋怎么办?”
装钱的褡裢袋就在他枕旁,清醒白醒地守着,如何偷得去?这明明是没话找话,李婆子懒得理他,从土炕另一头爬了上去,钻进预先折好的被窝筒,很快地起了鼾声。
不知她是装的,还是真的睡着了。整一夜的工夫,刘老头就是在想这么件“不相干”的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