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5节(3 / 4)
他总觉得,发生了什么不在他预料中的事情。
“罢了,不管发生什么事,只要东林不内乱,天大的事也能解决。”王梓钰微微一叹,招来禁军副统领,“你进宫,向皇上禀报此事。”
北王用的是禁军,就不在意皇上知道,皇上早晚会知晓,他卖皇上一个人情,也没有什么不好的。
王梓钰心里存着事,无心在金玉楼多留,招来禁军交待了一句,“看好这位爷,让他受点惊吓就够了。”
皇上让他给北王带那句话,是表明立场让北王放手去做,但同时何尝又不是在救平王。
平王对北王出招在先,北王要是不反击就不是北天骄。
这时,皇上要是力保平王,依北王的性格,定会将平王折辱得更惨。
要知道,北王可不惧皇上,他要是不乐意,皇上的圣旨就是一句废话。连皇上都奈何不了北王,京中不宜谁能掣肘北王?让北王退一步?
相反,皇上要是退了一步,北王……
北王也不会把事情做得太绝。
折辱一个毫无反击之力的人,不是北王的风格,看北王从来不会伤及那些辱骂他的平民就知道了。
只可惜,这一点平王看不明白。
在平王眼中,他看到的只有皇上对北王的维护,和对他的无视与轻慢。
王梓钰离开金玉楼后,并没有回府,而是去了六部,召集六部的尚书议事。
北王带人去围杀不周山的人,他总要为北王的行为寻一个合理的理由,而再也没有什么,比找到昨日制造城门混乱的凶手,更有说服力的了。
“王爷已找到,昨日在城门口制造混乱,放出疯牛踩伤百姓的真凶。现已带着禁军去捉拿歹人了,你们商量一下,把后续要做的事补上,切不可造成京中百姓慌恐不安。”王梓钰召来六部尚书,说是议事,其实就是告知他们一声。
“王爷找到元凶了?不知元凶是何人?藏身在何处?”刑部尚书第一个问话。
昨日城门暴乱的案子,皇上交给了他审,奈何他查了半天,也没有查出一丝蛛丝马迹。
“大善人,朱围。”北王已带人围了朱家的宅子,很快大家都会知道,隐瞒也没有任何意义,王梓钰痛快的告诉了众人。
“朱,朱善人?那位……家里有十二位天仙的朱善人?”六部的几位尚书,脸色俱是一变。
无他,因为他们或多少,都与那位朱善人有些关系。
王梓钰点了点头,笑着看向六位尚书,“我知道诸位大人与朱善人,拐着弯有那么一点姻亲关系,只是公归公,私归私。我想诸位大人应该明白,什么叫公私分明。”
朱善人是京中百姓对他的称呼。这位朱善人其实是一个富商,手中到底有多少财富无人得知,他年年修桥铺路,给穷苦百姓施衣赠米,可以说是深得人心。
不过,让他在京中名声大盛的,还是他那十二个貌若天仙的女儿。朱善人妻妾无数,可无论娶多少妻,纳多少妾,都生不出一个儿子了。
朱善人为了积福,便广做善事,并对外说要把家业分给十二个女儿。
朱家巨富,多的是人家愿意与之结亲,而朱善人又擅于钻营,十二个女儿皆嫁入了官宦之家。
当然,不是什么大官权贵之家,而是大家族的旁支、族人,朱家勉强能配上,不算是高攀。
朱善人做这些事时并不高调,哪怕最修桥铺路也是暗中进行,结儿女亲家也异常低调,直到这两年才稍稍高调起来。
先前朱善人做的善事多,女儿也嫁得好,没有爆出来不算什么,一爆出来这位朱善人就成了京中的名人,而他也没有辜负善人的称号,如同散财童子一般,撒银子毫不眨眼。
京中有人叫他朱善人,但也有人在背后叫他朱蠢人。 ↑返回顶部↑
“罢了,不管发生什么事,只要东林不内乱,天大的事也能解决。”王梓钰微微一叹,招来禁军副统领,“你进宫,向皇上禀报此事。”
北王用的是禁军,就不在意皇上知道,皇上早晚会知晓,他卖皇上一个人情,也没有什么不好的。
王梓钰心里存着事,无心在金玉楼多留,招来禁军交待了一句,“看好这位爷,让他受点惊吓就够了。”
皇上让他给北王带那句话,是表明立场让北王放手去做,但同时何尝又不是在救平王。
平王对北王出招在先,北王要是不反击就不是北天骄。
这时,皇上要是力保平王,依北王的性格,定会将平王折辱得更惨。
要知道,北王可不惧皇上,他要是不乐意,皇上的圣旨就是一句废话。连皇上都奈何不了北王,京中不宜谁能掣肘北王?让北王退一步?
相反,皇上要是退了一步,北王……
北王也不会把事情做得太绝。
折辱一个毫无反击之力的人,不是北王的风格,看北王从来不会伤及那些辱骂他的平民就知道了。
只可惜,这一点平王看不明白。
在平王眼中,他看到的只有皇上对北王的维护,和对他的无视与轻慢。
王梓钰离开金玉楼后,并没有回府,而是去了六部,召集六部的尚书议事。
北王带人去围杀不周山的人,他总要为北王的行为寻一个合理的理由,而再也没有什么,比找到昨日制造城门混乱的凶手,更有说服力的了。
“王爷已找到,昨日在城门口制造混乱,放出疯牛踩伤百姓的真凶。现已带着禁军去捉拿歹人了,你们商量一下,把后续要做的事补上,切不可造成京中百姓慌恐不安。”王梓钰召来六部尚书,说是议事,其实就是告知他们一声。
“王爷找到元凶了?不知元凶是何人?藏身在何处?”刑部尚书第一个问话。
昨日城门暴乱的案子,皇上交给了他审,奈何他查了半天,也没有查出一丝蛛丝马迹。
“大善人,朱围。”北王已带人围了朱家的宅子,很快大家都会知道,隐瞒也没有任何意义,王梓钰痛快的告诉了众人。
“朱,朱善人?那位……家里有十二位天仙的朱善人?”六部的几位尚书,脸色俱是一变。
无他,因为他们或多少,都与那位朱善人有些关系。
王梓钰点了点头,笑着看向六位尚书,“我知道诸位大人与朱善人,拐着弯有那么一点姻亲关系,只是公归公,私归私。我想诸位大人应该明白,什么叫公私分明。”
朱善人是京中百姓对他的称呼。这位朱善人其实是一个富商,手中到底有多少财富无人得知,他年年修桥铺路,给穷苦百姓施衣赠米,可以说是深得人心。
不过,让他在京中名声大盛的,还是他那十二个貌若天仙的女儿。朱善人妻妾无数,可无论娶多少妻,纳多少妾,都生不出一个儿子了。
朱善人为了积福,便广做善事,并对外说要把家业分给十二个女儿。
朱家巨富,多的是人家愿意与之结亲,而朱善人又擅于钻营,十二个女儿皆嫁入了官宦之家。
当然,不是什么大官权贵之家,而是大家族的旁支、族人,朱家勉强能配上,不算是高攀。
朱善人做这些事时并不高调,哪怕最修桥铺路也是暗中进行,结儿女亲家也异常低调,直到这两年才稍稍高调起来。
先前朱善人做的善事多,女儿也嫁得好,没有爆出来不算什么,一爆出来这位朱善人就成了京中的名人,而他也没有辜负善人的称号,如同散财童子一般,撒银子毫不眨眼。
京中有人叫他朱善人,但也有人在背后叫他朱蠢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