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徐雪筠挺喜欢苏轼的,准确的说大部分后世的学生应该都挺喜欢苏轼的。
  毕竟作为诗人词人中接地气的代名词,相比较太过悲壮痛苦的杜甫,太过飘渺不定的李白,还是苏轼更能够让他们感觉有共同语言。
  苏轼觉得还怪不好意思的,诶呀,之前他去后世的时候,徐姑娘怎么不说喜欢他呢——早知道他就多给她留两幅字画了。
  不过苏轼也没想到自己的文章竟然会出现在后世的博物馆里。
  惭愧,惭愧啊。
  却见徐雪筠好奇的提出来了一个问题。
  “他是边写这首诗边刻上去的吗?”
  那他力气还怪大嘞。
  刚还心花怒放的苏轼:“......”
  找人刻的,肯定是找人刻的啊!
  别在这里败坏他的形象啊,他不想之后每次咏诗的时候都想起来,在徐姑娘的脑海里,他们在哐哐磕石头。
  也太败坏他们形象了吧。
  算他求你,上点学吧。
  你这要是穿越到他们古代去科考,别说考不考得上,是没有一个文人和你玩的。
  因为都被你造过谣啊!
  第84章
  让你去读书,你非要去撵猪。
  苏轼气闷,很想上去打消她乱七八糟的念头,但他不在这次天幕之旅里面。
  ......他其实书法写的也不错的,画画的也还可以的。
  苏轼平日里其实算是一个狂放的性格,但现在瞧着天幕上的人,也不敢一下和这么多人比。
  起码他和王羲之同时掉入水里,他的好友们应该大多会先救王公而不是救他。
  不过幸好坐在车内的人都不是喜欢看人热闹的,赵孟頫帮他解释回答了这个问题。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所著,不过原本的石碑在历史的长河中丢失了,苏大家受人之托重新书写了一份,被带回滁州,刻石立碑。”
  不光在现代珍贵,在古代其实也算个景点。
  见赵孟頫这么夸赞自己,苏轼这才满意的点头。
  还是有明事理的人的。
  李斯也帮忙解释,主要是担心徐雪筠认为前面冠上名头的石碑都是被冠上名头的那个人刻的,那他们始皇陛下还有石碑呢,难道是他们始皇陛下自己刻的吗?
  陛下有六块记功碑呢。
  不过虽然是在科普,但徐雪筠觉得李大哥应该很喜欢始皇陛下,话语中总有一些似有似无的讨好。
  她挠了挠头,感觉讨好这个词好像不太准确,因为始皇陛下已经长埋地中,又听不到李大哥说的话,但除了讨好之外,她又换不成别的词,若要换就只能换成谄媚——好像更奇怪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